充电设施遇尴尬 充电桩陆续沦为僵尸桩【图】

    近来,北京蟹岛成充电桩“坟场”一事引发了行业思考。在长约500米的蟹岛路上,每隔三四米,就会有一个“星星充电”品牌的充电桩,一共250多根。同时,在蟹岛东门的一处废弃的停车场内,也安装着40余根相同品牌的充电桩。

    2年多以前,星星充电迅猛扩张,300余根充电桩从江苏跋涉而来,被高密度地安装在北京蟹岛度假村;2年多之后,这些充电桩绝大多数成为无人问津的“僵尸桩”。

    根据铭牌显示,这些充电桩的出厂日期为2016年2月份,制造商是江苏万帮德和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这些充电桩有的枪头损坏,有的用塑料袋包裹着裸露出的电线,有的甚至因长时间无人使用已被藤蔓缠绕,剩下的桩位利用率不足1%。据国家能源局统计,目前全行业的充电桩利用率在15%左右,且行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充电桩使用率达到30%以上才可能盈利。

    无独有偶,上海充电桩运行也面临着相似的尴尬境地。上海不少新动力车主嫌充电桩不够用,但实际上,充电桩数量仍在不断增长,但共用充电桩大都被搁置,成了“僵尸桩”。

    根据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17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79.4万辆和77.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3.8%和53.3%。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6.7万辆和65.2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9.8%和59.6%;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为12.8万辆和12.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8.5%和26.9%。

    根据中国充电联盟统计,截止2017年12月,我国公共充电桩保有数量21.4万个,比2017年净增约7万个,月均新增约6000个,私人充电桩数量23.2万个。公共充电桩和私人充电桩总量超过44万个。从数量上,现有的充电桩数量可以说是能够满足目前全国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那么,充电桩沦为“僵尸桩”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为克服“里程焦虑症”。何为“里程焦虑症”?简单来说,在新能源汽车剩余行驶里程不稳定的情况下,驾驶者担心剩余电量不足以支撑到下一次充电。然而,据有关调查显示,83%的现有用户一般都在家中的私人充电桩充电,在公共充电站(不包含公司充电位)充电的用户仅占11%。现阶段的社会公共充电桩更大程度上只是为克服用户的“里程焦虑症”。

    此外,行业标准尚未统一也具有一定影响。国家出台的《电动汽车非车载传导式充电机与电池管理系统之间的通信协议》,规定了充电机与BMS之间的通信协议。但是这过于宽泛,导致车企、充电桩制造和运营商对标准的理解产生误差。不过随着新国标的落地,对检测充电机、BMS技术规范、BMS分析及充电机检测做出新界定,缩小了标准解读歧义。

    我国新能源汽车数量正快速增长,充电桩运营商应尽快结束跑马圈地的发展模式,科学规划公共充电桩的布局,寻找新的发展模式。目前,有一些充电桩运营企业已经开始进一种横向发展模式。他们利用现有的网络、充电桩资源与互联网+融合,将充电服务集成到手机APP上。这有很大的潜力衍生出其他众多商业模式。

本文采编:CY244

版权提示: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