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生态环境部的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我国约八成项目环评实行了备案制,不再需要审批。生态环境部日前印发指导意见,将进一步深化生态环境领域“放管服”改革,提升环评审批效率。
环评“放管服”改革作为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健康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一些进展。
目前环评涉及的5项行政许可中,已经依法取消部门预审、试生产审批、竣工验收许可3项,保留2项。除跨省、跨流域建设项目,部分新建规模化石化、化工等污染物排放量较大项目由生态环境部审批外,绝大部分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权下放到省级生态环境部门。2018年上半年,全国共审批建设项目环评文件91686个,其中生态环境部只审批了22个。
环评实行分类管理,分为报告书、报告表和登记表,原来都是审批制,通过修法,依法将登记表从审批改为告知性备案。上半年,全国备案项目环评412864个,占全国项目环评总数的八成,即现在80%项目环评无需审批。需要审批的9万多个中,编报告书的也只占8%,大大减少了环评工作量。
同时,环评审批时限也大幅压缩,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环评制度改革是此次印发的指导意见中的内容之一。在解决项目环评中一些 “慢、难、繁”问题方面,意见要求着力压缩环评编制时间;着力规范环评审批尺度,减少环评管理中的自由裁量权,不得违规设置或保留水土保持、行业预审等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等;着力简化不必要的环评内容,剥离环评中无关事项,避免重复评价。
在提高环评审批效率方面,意见提出强化提前指导,主动服务,对重大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和重大产业布局项目实施即到即受理,即受理即评估,评估与审查同步,开辟绿色通道加快办理,原则上压缩至法定审批时限的一半。
环境影响评价不再作为项目审批或核准条件,由串联审批改为并联审批,是优化审批制度的重大举措。这并不意味着可能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项目没有经过环评审批就可以开工建设。法律规定,需环评审批而没有经过环评审批的建设项目,不得开工建设,否则属于“未批先建”。对“未批先建”行为,法律处罚和对相关人员的处分是相当严厉的。
下一步将继续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一是健全监管体系,加强执法,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全面实施排污许可制,对“未批先建”行为实行严管重罚;二是创新监管技术方法和手段,及时发现违法行为,逐步实现全面、实时的环境监管;三是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监管体系,将环境保护失信个人、企业信息纳入诚信“黑名单”向社会公开,并实行跨部门、跨领域联合惩戒。
随着生态环境领域“放管服”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环评审批效率提升,环保行业趋势向好。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近年我国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呈稳步增长趋势,2017年我国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企业数量增长至1636家,收入规模超过4061亿元,2011-2017年我国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规模以上企业数和销售收入分析如下: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影响因素分析:
有利因素
(一)政策利好
2016年11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和环境保护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作的意见》,要求加强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提出构建邻利型服务设施,实现共享发展。
2016年12月,为推进“十三五”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工作,发改委和住建部编发布了《“十三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十三五”期间,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总投资约1,924亿元。到2020年底,全国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能力占无害化处理总能力的50%以上,这意味着垃圾焚烧处理量在不考虑市场增量的情况下,比2015年34.28%垃圾焚烧处理率的基础上再增加一半。由此可见,未来垃圾焚烧发电将迎来快速发展期。
2017年5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循环发展引领行动》。《行动》指出,到2020年,主要资源产出率比2015年提高15%,主要废弃物循环利用率达到54.6%左右。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3%,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达到3万亿元。75%的国家级园区和50%的省级园区开展循环化改造。
2017年7月,财政部、住建部、农业部、环境保护部印发《关于政府参与的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全面实施PPP模式的通知》,进一步规范污水、垃圾处理行业市场运行,提高政府参与效率,充分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促进污水、垃圾处理行业健康发展。
(二)创新型回收模式不断涌现
近年来,随着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快速发展,企业着力创新回收模式,提高回收水平。如杭州富伦生态科技有限公司通过与火车站合作回收废弃物中复合纸包装减排垃圾,实现了回收人员、火车站、利用企业多方共赢的创新回收模式;深圳泰力废旧电池回收技术有限公司与笔记本电脑、手机制造商合作,通过快递公司上门回收,执行废旧电池回收认证方案模式;上海燕龙基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三级回收网络回收废玻璃模式;武汉格林美资源循环有限公司采用回收箱、回收超市相结合的废旧电池多渠道回收模式;上海森蓝环境资源有限公司废弃电器电子产品“5H”回收模式;北京盈创再生资源回收有限公司将物联网技术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相结合,通过自主研发的饮料瓶智能回收机,开创了中国首例将物联网技术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结合的先例。
(三)“互联网”思维日益渗透
近年来,“互联网”思维成为公众讨论热点。传统再生资源回收产业,通过嫁接互联网进行升级改造,不仅可有效减少行业中间环节,使信息更加透明化,还有助于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随着再生资源产业的不断发展,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在各种回收和交易模式的演变过程中,涌现了一批并走在时代前端的互联网企业。如深圳淘绿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将互联网思维融入传统回收行业,构建了专注于再生资源行业(废旧手机)的回收服务第一平台,集线上回收交易平台、二手商城平台、拆解物交易平台、积分系统为一体的三大平台一个系统。
不利因素
(一)目前废物处理产业化程度和市场集中度较低,近两年以来大量的大型央企、地方国有企业和民间资本进军废物处理领域,该细分领域业务将进入品牌和资本的竞争时代,核心竞争力将体现在资本、技术和市场拓展能力等方面。在国家对工业废物处理环保行业大力扶持的政策驱动下,环保产业正在步入快速发展期,将会有大量的潜在竞争者通过项目投资、兼并收购、寻求合作联营等途径进入此领域,从而进一步加剧行业竞争。
(二)再生资源价格普遍下跌
受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市场需求持续低迷的影响,主要品种再生资源价格一直呈下行走势。此外,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生产企业减少再生资源消耗,造成前期投资几千万或几个亿建设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企业经营规模缩减,产能无法全部释放,经济效益下滑,再生资源回收加工量减少。大批中小型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的状态,一些大型企业的开工率也不足60%。
版权提示: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国际产业新闻早知道:美5月取消对华“小包免税”政策,跨境电商恐受影响

国际产业新闻早知道:俄美就联合稀土项目谈判,中韩工业部长同意开展合作

国际产业新闻早知道:中国持续引领芯片制造投资,特朗普汽车关税将生效

国际产业新闻早知道:刚果或延长钴矿出口暂停期限,中国电动车企角逐欧洲

全球数字经济产业早报:深圳发布利好政策,英伟达加码布局量子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