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家便利在风口中兴起,又在风口中陨落,这种兴衰的轮回流转恰似最契合商业法则的历史演变。
经过近些年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带来的终端流量红利正在逐渐萎缩,电商为补足这一短板,开始提出新零售概念。随着新零售的发展,无人便利店、无人货柜等新兴业态不断落地,这些新兴业态的出现自然而然受到资本热烈的追捧。在这种形势下,无人便利行业逐渐演变成小型风口,许多玩家开始投身风口之中,邻家便利也不例外。
邻家便利起步于2015年5月5日,在繁荣发展的时期被业内赞誉为最类似“711”的24小时便利店。早在成立初期,邻家便利就被视为无人便利行业的黑马。当时,国内外知名的连锁便利店7-11一年的时间最多也就开了30-40家,而邻家便利在刚开始就以一年开200家门店为目标。事实上,邻家便利虽然没有达到这个目标,但一年半的时间内连开70家的记录,也让邻家便利以极快的速度在市场内占据了不小的份额,成为众人眼中无法忽视的存在。
然而,这样神速的扩张也给邻家便利的倒塌埋下了伏笔。
8月始,一张“告知函”在社交媒体上传出,并引起众人广泛的关注。告知函显示,邻家便利店的母公司邻里家商贸有限公司于2018年8月1日起停止总部各项业务,并将陆续停止店铺营业。同时,邻家称因为公司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尚未真正实现盈利,依旧需要投资方注资经营,依靠店铺自身的销售收入依然入不敷出,且公司账户已被部分供应商诉讼至法院进行了财产保全,账户资金已被冻结,公司账户目前已无可支配资金。
不过,邻家便利的扩张步伐很快就止步于2018年4月。失去善林金融资本助力的邻家便利很快就开始崩塌。
事实上,邻家便利出现的问题也是导致无人便利容易陷入困局的根本原因。尽管无人便利被资本持续看好,众人更是叫好声一片,但仍无法掩盖无人便利难以实现盈利的窘境。一直以来,便利店都是琐碎且低毛利的行业,无人便利店也没能逃脱这一宿命。随着资本狂热的褪去,无人便利红利难实现的痛点日益凸显。
无人便利行业推行的商业模式成本支出和营收不成正比。资深零售人士沈军曾经分析道:“一家便利店要实现盈利,就要保证每日营业额至少在5000元到6000元之间,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很多便利店包括无人便利店都难以达到这种业绩。”
而事实上,随着我国新零售行业场景分布范围的不断扩大,我国无人零售行业市场具备了较大的市场潜力。
另一方面,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依然保持较高的增长率,在此背景上也对无人零售便利店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17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66262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160613亿元,增长8.1%。
2017年中国零售业呈现出销售规模增速加快、企业盈利能力增强、主要业态经营回暖的新特点。实体零售创新转型丰富多样,发展新业态、搭建全渠道、重构供应链、推进渠道下沉成为实体零售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式。
无人便利店在我国的应用处于起步阶段,不同技术、形态各异的无人店模式逐渐涌现。无人便利店通过将身份识别、RFID标签、移动支付、360°无死角监控、消费行为的大数据采集分析等前沿科技应用到传统便利店,以实现自助购物、自助支付。
但是,无人零售只能说是零售的方向之一,无人零售在美国主要由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推动,通过大数据了解到消费者当前的消费习惯,无人零售布置的各种商品,都是根据大数据导入的,如果没有大数据作依托,就没法做无人零售。没有大数据支撑的无人超市会成为泡沫。
版权提示: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国际产业新闻早知道:美5月取消对华“小包免税”政策,跨境电商恐受影响

国际产业新闻早知道:俄美就联合稀土项目谈判,中韩工业部长同意开展合作

国际产业新闻早知道:中国持续引领芯片制造投资,特朗普汽车关税将生效

国际产业新闻早知道:刚果或延长钴矿出口暂停期限,中国电动车企角逐欧洲

全球数字经济产业早报:深圳发布利好政策,英伟达加码布局量子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