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奶企公布2018年半年报,牛奶产业市场集中度或进一步提高【图】

    2018年上半年,中国奶企巨头蒙牛、伊利盈利状况良好,市占率稳步提升。

    8月29日,蒙牛发布了2018年中期业绩公告。上半年,蒙牛实现销售收入344.74亿元,同比增长17%;净利润15.62亿元,同比增长38.5%。上半年,蒙牛各主体业务板块均实现快速增长,高附加值的明星产品以及奶粉板块的出色表现,促进了集团整体利润的大幅改善。

    而被称为蒙牛增长新引擎的鲜奶、奶酪、植物基、海外四个新业务单元,均表现出良好的成长态势,为蒙牛集团未来业绩提供了可持续的发展空间。

    9月3日,伊利股份公布18年中报。1H2018实现收入399.4亿,同比增19.3%;归母净利34.46亿,同比增2.4%;每股收益0.57元。2Q2018实现收入201.9亿,同比增14%;归母净利13.46亿,同比降17.5%;每股收益0.22元。

    与此同时,行业第三光明乳业在2018年上半年盈利情况却不算良好。2018年8月27号,光明乳业公布2018年半年报,报告显示2018年上半年,光明乳业营业收入105.71亿元,同比下降3.2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35亿元,同比下降8.58%,基本每股收益(元/股) 0.2735元,同比下降8.59%,8月22日,更是传出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明乳业”)董事长张崇建、总经理朱航明双双辞职的消息。

    作为一个行业内排名前三的公司,目前光明乳业的处境的确非常尴尬。我们从营业收入中就可以看出伊利、蒙牛早就已经突破了600亿元的大关,而光明乳业在2017年才刚刚突破200亿元的大关。

    涉足乳业上下游全产业的中国圣牧有机奶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圣牧”),亏损额再创新高。中国圣牧近日发布的2018年中期财报显示,2018年上半年,中国圣牧营收14亿元,同比增长21.5%,但净利润亏损进一步扩大至10.67亿元,同比下降168.2%。其中,原料奶销量32.94万吨,同比增长12%;液态奶营收则降低至4.8亿元,同比下降31.1%。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圣牧液态奶业务占集团总营收比重大幅下降,同比下滑近半。

    中国圣牧面临的困境只是国内上游乳企的缩影。除中国圣牧外,现代牧业和西部牧业都在接受盈利能力的考问。

    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西部牧业净利润亏损4161.66万元,现代牧业净利润亏损1.4亿元。据了解,与中国圣牧一样,西部牧业和现代牧业也从上游奶牛养殖业务延伸至下游自由品牌液态奶业务,但效果并不理想。

    上游原料奶收购价持续低迷、奶牛养殖成本上升等,成为圣牧亏损持续扩大的主要原因。尽管近年来中国圣牧涉足下游液态奶业务寻找出路,但由于在品牌、渠道等方面缺乏经验,同样陷入销售困境。目前,中国圣牧正在面临下游不振、上游失守的难题,如何提升自身“造血”能力,成为中国圣牧亟待解决的难题。

    2014年开始,我国上游原奶养殖业开始萎缩,曾出现奶价下行、收奶量下降、拒奶等现象。农业部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进入2018年,原奶收购价格已连续8个月下跌。其中,8月第四周,内蒙古、河北等10个奶牛主产省(区)生鲜乳平均价格3.4元/公斤,这一数字已接近原奶价格历史低点。

    2015以来年中国奶业展开了一幅群雄逐鹿、血雨腥风的乱世图景:原料奶过剩,生鲜奶价格一度跌至3.40元/公斤的低点。乳制品生产企业纷纷限收、拒收,导致年初出现了全国范围内的倒奶杀牛现象。但被“屠戮”的不仅是无辜奶牛,还有同样作为弱势群体的散户。行业震荡迫使散养户快速退出,全国总存栏量同比下降8.7%。与此同时,各地区都在扶持奶牛的规模化、标准化养殖,规模化养殖比例持续快速提高。自2015年起,我国奶牛存栏量开始下降,生鲜奶价格下跌,导致上游原奶养殖业开始萎缩。2016年,我国奶牛存栏量为1340万头,低于2010年的1420万头。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奶类产量3875.4万吨,2017年我国奶类产量为3655万吨,,产量连续两年下滑。

    我国奶牛养殖行业持续低迷。另一方面,我国乳业行业集中度却明显提升。

本文采编:CY251

版权提示: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