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稻米产量和消费量最大的国家,均占全球水稻生产和消费总量的28%左右。“十三五”期间,我国水稻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粮食作物的25.8%和31.9%,全国60%以上的居民以稻米作为主要口粮。因此,水稻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据统计,2020年我国水稻播种面积45114.0万亩,总产量21186.0万吨。与“十二五”初期的2011年相比,水稻播种面积减少393.6万亩,总产量增加了897.7万吨。从单产水平看,2011年我国水稻平均单产445.8公斤/亩,2020年提高至469.6公斤/亩,提高了23.8公斤/亩,增幅5.3%。
尽管面积下降,但单产提高、总产增加,科技支撑至关重要。“十三五”期间,我国水稻品种审定数量大幅增加,良种供应能力持续提高,育成了绥粳22、晶两优534、华浙优261、中佳早18、华浙优1号等一批优良水稻品种,推动水稻单产不断迈上新台阶。
目前,我国生产上应用的水稻品种全部为国产自育,水稻生产用种的种子质量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良种覆盖率超过97%,水稻种业市值超过185亿元。
记者近日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获悉,“十三五”期间,以中国农业科学院为第一单位共审定水稻新品种74个,其中国审品种23个,新育成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水稻新品种。
其中,中国水稻研究所胡培松院士团队选育的“华浙优261”香型优质杂交稻,是优质高产高效广适性新品种,达到农业行业《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一级,在2020年第三届中国·黑龙江国际大米节品评品鉴活动中,获得了籼米组金奖第一名,在第三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活动中,“华浙优261”再次获得籼稻组金奖。
程式华研究员团队与江西红一种业合作选育的“万象优111”优质籼稻品种,一直是国内多家粮食企业优质籼米订单首选品种,获得第三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活动金奖。
钱前院士团队选育的“嘉禾优7245”粳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味道软糯弹香滑,而且具有产量高、抗稻瘟、抗飞虱等优点,被评为2018年浙江十大“好味稻”品种第一名。此外,“中嘉早17”“中早39”“天优华占”“中浙优8号”等老牌优势品种继续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在水稻育种基础研究方面,中国农科院在基础研究与现代育种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建立功能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研究平台,成功解析水稻产量、外观、柱形和抗性等重要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建立了“分子模块”到“设计型品种”的现代生物技术育种创新体系,整体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中国水稻研究所利用基因编辑技术,首次建立了可固定杂种优势的水稻无融合生殖体系,成功获得杂交水稻的克隆种子,实现了杂交水稻无融合生殖从无到有的突破;在创建了籼粳杂交水稻有利性状集聚技术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远缘杂交和三系法杂交育种,集聚了水稻不同亚种的有利基因,育成了综合性状优良的强优势籼粳杂交水稻组合,实现杂交水稻产量新的突破。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组织全国水稻种质资源优势研究单位,联合攻关水稻种质资源研究,建立了水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保护、精准鉴定、种质创制等技术体系,为水稻新品种选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三五”期间,中国农科院水稻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工作稳步推进,集成推广了一批新品种和 “一控两减”技术模式,实现节本增效。2020年启动实施水稻“藏粮于技”科技创新工程联合攻关重大科研任务,重点开展育种技术提升、重大自主品种培育、高效精准栽培、绿色丰产关键技术集成四大科技行动,创建水稻产量品质与资源利用效率协同提高、抗逆稳产、精准轻简化绿色增产集成模式。中国水稻研究所牵头的双季超级稻绿色提质增效技术集成示范,在减肥18%、减药30%前提下,超级早稻“中早39”机插秧技术集成示范平均亩产可达560.0公斤,“中嘉早17”机直播技术集成示范亩产可达537.3公斤,亩增效均超过260元。
此外,“十三五”期间中国农科院自主研发的“水稻钵苗机插与摆栽技术”“水稻高低温灾害防控技术”“水稻叠盘出苗育秧技术”“水稻叠盘暗出苗育秧模式及技术”等多项技术入选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在全国推广面积屡创新高,为促进全国水稻稳产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农科院表示,“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在耕地和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端牢中国的饭碗,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2024-2030年中国水稻行业市场行情动态及发展趋向分析报告
《2024-2030年中国水稻行业市场行情动态及发展趋向分析报告》共十三章,包含水稻行业投资机会与风险分析,水稻行业投资战略研究,投资战略研究等内容。
版权提示: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