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智研咨询专家团队精心编制的《2024-2030年中国电力行业投资潜力研究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重磅发布,《报告》旨在从国家经济及产业发展的战略入手,分析电力行业未来的市场走向,挖掘电力行业的发展潜力,预测电力行业的发展前景,助力电力业的高质量发展。
本《报告》从2022年全国电力行业发展环境、产业环节、国内外基本情况、细分市场、区域市场、竞争格局等角度进行入手,系统、客观的对我国电力行业发展运行进行了深度剖析,展望2023年中国电力行业发展趋势。《报告》是系统分析2022年度中国电力行业发展状况的著作,对于全面了解中国电力行业的发展状况、开展与电力行业发展相关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可供从事电力行业相关的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产业企业等相关人员阅读参考。
电力行业是将煤炭、核燃料、石油、天然气、太阳等能源转化为电能。电力行业由多个环节构成,分别为发电、配电、输电、变电和售电,从广义的角度来看,电力行业还包括对用电设备的安装和使用,电力系统的控制,开展电力基本建设,实施电力科学研究,制造电力机械设备,统一调度电能等内容。
电力产生的方式多种,按照来源的不同,可以分成传统发电模式(火电、水电等)和新能源发电模式(风电、太阳能发电、核电等)。
新中国电力工业的每一次变革和发展,都与国家的变革和经济的发展紧密交织,其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49~1978年),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初步建成了较为完整的电力工业体系,全国大多数人口都用上了电,但缺电现象普遍。第二个阶段(1978~2000年),从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末,从“集资办电”到“政企分开”,电力工业进入发展快车道。第三个阶段(2001~2012年)进入新世纪到十八大召开前,我国电力工业实施“厂网分开、主辅分离”,全面进入了市场化改革的新时期,电力工业得到全面持续快速发展。第四个阶段(2012年~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电力工业坚持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用电需求。
供需紧平衡。2022年,全社会发电量累计值为86372亿千瓦时,发电量为83886.3亿千瓦时,全国电力供需总体紧平衡,部分地区用电高峰时段电力供需偏紧。特别是7、8月,极端高温少雨天气席卷国内多省市,四川、重庆、湖北、安徽、江苏、浙江等地遭受连续多日的高温,用电需求持续走高,电力高峰供需矛盾凸显。同时,由于来水偏枯,水电出力不足,导致电力保供持续面临较大压力。2022年,全国有21个省级电网用电负荷创新高,华东、华中区域电力保供形势严峻,浙江、江苏、安徽、四川、重庆、湖北等地区电力供需形势紧张。
电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截至2022年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25.6亿千瓦,同比增长7.8%。从装机结构来看,受节能减排以及“双碳”政策影响,以风电、太阳能发电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发电快速发展,近年来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包括可再生能源及核电)规模及其在我国发电装机中所占比例持续上升,装机结构清洁化趋势明显。
我国电力产业2002年开始实行网厂分离,产业结构包括两大电网与五大发电集团。五大发电集团有华能、大唐、华电、国电和中电投,两大电网公司有国网和南方。电网与电厂分离,电网负责电力的传输、配送,电厂主要负责发电。后来又成立了4小豪门,国投、国华、华润、中广核。
国家能源局正加快能源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山西、甘肃、山东、广东等现货市场试点实现不间断结算试运行,多元竞争的电力市场格局初步形成。指导北京、广州电力交易中心制定跨省跨区交易规则,推动各地修订电力中长期交易细则。全面升级电力辅助服务体系,先后启动南方调频、华东备用、华北调峰容量、川渝一体化电力调峰等区域辅助服务市场,辅助服务市场调峰潜力超9000万千瓦,促进清洁能源发电量超500亿千瓦时。
随着未来几年电力行业节能减排压力的进一步加大,宏观调控将使用电量增速趋缓,电价上调也将使电量竞争更加激烈,发电企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这势必继续推动发电企业战略转型步伐。一方面,发电集团确立了安全、节能和稳定的火电业务发展基调;另一方面,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发展将作为转型重点。此外,数字技术为智能电网、智慧电力赋能,以大数据、区域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重要特征的“新基建”,将为电力行业的生产、经营、消费、服务等领域带来一片新的“蓝海”。
《2024-2030年中国电力行业投资潜力研究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是智研咨询重要成果,是智研咨询引领行业变革、寄情行业、践行使命的有力体现,更是电力领域从业者把脉行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智研咨询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立体的智库体系,多年来服务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提供科技、咨询、教育、生态、资本等服务。
【特别说明】
1)内容概况部分为我司关于该研究报告核心要素的提炼与展现,内容概况中存在数据更新不及时情况,最终出具的报告数据以年度为单位监测更新。
2)报告最终交付版本与内容概况在展示形式上存在一定差异,但最终交付版完整、全面的涵盖了内容概况的相关要素。报告将以PDF格式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