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

摘要: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在促就业、稳经济等多个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国内经济平稳发展,建筑企业生产和经营规模不断扩张,我国建筑业总产值呈现出逐年增长态势,2023年期间,我国积极推进特高压、5G基建、新能源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建筑业总产值进一步扩张,全年建筑业总产值达到315911.9亿元。


一、定义及分类


建筑业是专门从事土木工程、房屋建设和设备安装以及工程勘察设计工作的生产部门。其产品是各种工厂、矿井、铁路、桥梁、港口、道路、管线、住宅以及公共设施的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划分标准,建筑业可以分为房屋建筑业、土木工程建筑业、建筑安装业、建筑装饰装修以及其他建筑业这五类。

建筑行业分类


二、行业政策


1、国家层面相关政策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于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2023年以来,随着国内经济稳健复苏,建筑业稳步修复,为加快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国家和政府部门相继发布了多项产业利好政策,加快推动建筑业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转型。BIM技术作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应用技术,为进一步深化BIM技术在建筑业的应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等部门纷纷出台多项政策。2023年11月,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加快智慧港口和智慧航道建设的意见》,重点提出要促进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推动“智慧工地”建设。

中国建筑行业国家层面相关政策


2、地方层面相关政策


建筑业作为经济稳增长的重要支撑,受到各地政府的广泛关注,各个政府相继出台政策,促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绿色环保是建筑业的主要发展方向,为加快推动省内建筑业绿色低碳转型,河北、江西等省市出台多项利好政策,助力建筑业节能低碳发展。2023年10月,河北省发布《关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持续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开展绿色低碳建筑创建示范。2023年11月,江西省发布《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若干措施》,提出要发挥龙头企业绿电消费的示范引领作用,稳步推进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随着政策红利不断释放,河北省、江西省等地建筑业发展将持续提速,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中国建筑行业地方层面相关政策


三、行业壁垒


1、业务资质壁垒


我国对建筑业企业实行资质许可制度,企业在取得相应等级的资质证书后,方可在资质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建筑施工活动。《建筑业企业资质等级标准》《工程勘察资质标准》《工程设计资质标准》对各级别的施工资质、勘察资质、设计资质所需要满足标准要求的资产、专业技术人员、工程业绩和技术装备等内容作了明确的规定。业主方在进行招标时会要求投标方具备相应的资质才能参与投标,大型建设项目的资质要求更为严苛,以工程总承包模式运作的项目需要投标方同时具备工程设计资质和施工资质,在组成联合体投标时按照资质等级较低的单位确定资质等级。


2、专业人才壁垒


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能够决定建筑业企业的资质等级,在申请各类资质等级时需满足相应资质标准对技术人员数量和专业方向的要求,等级越高的资质标准对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要求更高。为满足企业申请和保持资质的需要,同时满足施工项目正常开展、保障工程质量、控制工程成本的要求,从事工程施工业务需要拥有丰富从业经验的项目经理、足够数量符合要求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另外,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管理经验和数量决定企业在一定时间内的施工项目数量、工程质量和业绩水平。


3、从业经验壁垒


随着建筑施工行业的不断发展,企业以往工程业绩、从业经验成为业主招标的重点关注因素。业主方在进行招标时会要求投标方具备一定的工程业绩,有时会要求投标方具备同类项目的工程业绩,具备丰富工程业绩的投标方在招投标时会具有一定的优势。同时,由于不同地区的地质地理条件差异较大,施工企业在某一地区的施工经验,往往能帮助该企业提高在该地区的市场占有率,对限制其他企业进入该地区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筑业的从业经验也是企业进入本行业的一个重要壁垒。


四、发展历程


我国建筑行业在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后,已经进入了较为成熟和稳定的阶段。现阶段,随着建设规模的持续扩大,建筑业市场主体蓬勃发展,各种类型的建筑业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同时,数字化和绿色低碳成为建筑业转型的重要方向,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推动建筑行业朝着智能化和信息化发展,绿色低碳则成为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推动行业向更加环保和节能的方向发展。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建筑行业将继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技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社会需求。

建筑行业发展历程


五、产业链


1、行业产业链分析


建筑行业的上游包括各类建筑材料、工程机械等,均属于充分竞争市场。上游行业对建筑行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原材料价格、供应商数量、供货速度等。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动,以及能源价格、矿产价格、劳动力价格的波动,可能导致上述原材料价格波动,最终可能引起行业内企业成本的波动。中国建筑行业产业链如下图所示:

建筑行业产业链
建筑材料
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
海螺(安徽)节能环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北新集团建材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森泰木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新疆天山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巨石股份有限公司
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中材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工程机械
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广西柳工集团有限公司
山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厦门厦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江西海源复合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上游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中游
房屋建筑
基础设施建设
下游


建筑业产业链中游主要包括工程建设、设计咨询、装饰安装等企业,如八大建筑央企、地方国企及民营建企等,负责将上游的原材料和工程设备转化为最终的建筑产品。为此,建筑企业需要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项目的设计、规划和建设。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需要与上游的原材料生产和工程设备供应企业进行合作,同时,还需要与下游客户进行沟通,以确保满足客户的建筑需求。


建筑行业的下游为房屋建筑、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市政基础设施和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等市场。“十四五”规划提出,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推进新型城市建设,这些都将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未来,随着各地区基建项目的加速推进及房地产边际不断改善,市场对建筑业施工需求逐步回暖,将推动建筑业持续稳健发展。


2、行业领先企业分析


(1)中钢国际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中钢国际的主要业务是以工程总承包为中心的工业工程、技术开发、工业服务,并在业务基础上,拓展了智能制造、职业安全健康、大气污染治理等业务,形成了多元化的业务布局。近年来,中钢国际持续加大研究和开发的投资力度,坚持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持续优化和完善技术创新顶层设计。同时,中钢国际抢抓数智化发展机遇,积极建设工程大数据中心,不断完善工程项目监控信息化平台建设。


2018-2022年期间,中钢国际研发费用整体保持增长态势。2023年1-9月中钢国际研发费用共计2.54亿元,同比上涨15.98%。未来中钢国际将坚持科技引领,继续推进数字化转型,深度优化数字化设计交付平台,提升信息化管理能力;同时公司将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做好客户的维护和发展工作,从而进一步提升公司市场份额。

2018-2023年9月中钢国际研发费用及同比增速


(2)宁波建工股份有限公司


宁波建工于2001年完成国企改制,并于2011年在上交所成功挂牌上市,作为区域性的建筑业龙头企业,自成立以来,宁波建工一直聚焦于大建工相关业务,业务涉及房屋建筑工程勘察、设计,市政道路桥梁、园林绿化等。同时公司还积极布局了预拌商品混凝土、水泥预制构件、钢结构等建筑上游产业,构建了完善的产业链一体化布局,各细分产业间协同发展,企业整体经营效益日益增强。


在宁波建工的各项经营业务中,房屋建设、市政与公用设施是公司的主要营收来源,2022年期间,公司房屋建设业务实现营收115.27亿元,同比下滑2.33%,占公司总营收的53.26%。受益于我国大力支持基建项目建设,公司市政与公用设施业务营收实现12.74%的增幅,共计59.86亿元。其次销售建筑材料收入同比增长8.25%。未来,宁波建工将充分利用自身品牌优势,立足于宁波本地市场,进一步挖掘本地市场的发展潜力,同时积极和周边区域合作,加快“走出去”步伐,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加大新市场、新空间开拓力度,支撑公司业绩稳定增长。

2022年宁波建工各业务营收情况


六、行业现状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在促就业、稳经济等多个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国内经济平稳发展,建筑企业生产和经营规模不断扩张,我国建筑业总产值呈现出逐年增长态势,2022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共计311979.8亿元,同比上涨6.45%。2023年,我国积极推进特高压、5G基建、新能源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建筑业总产值进一步扩张,2023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达315911.9亿元。

2018-2023年中国建筑业总产值


七、发展因素


1、有利因素


(1)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近年来国民经济持续稳步发展,2023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1260582亿元,同比增长5.2%,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9218元,同比增长6.1%。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加速,人们对居住和工作场所的需求不断增加,从而拉动建筑业的发展。同时,在经济的稳步发展下,政府和企业会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投资,其中建筑业是重要的投资领域之一。政府将进一步增加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等领域的投入,从而为建筑业发展带来更多的机会。


(2)政府大力支持开展保障房建设


保障性安居工程作为我国重要的民生工程,一直是我国大力推进的重点工作之一,其中保障房建设是最重要的内容。住建部作为房屋建筑行业的主管部门,密集出台了多项相关政策支持保障房发展。2023年12月,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要稳步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公租房和棚改安置房等建设。保障房建设受到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将成为建筑业新的增长点。


(3)传统基建和新型基建建设同步推进


基础设施建设经历了从老基建到新基建转变的过程,从重视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到重视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新基建领域。目前,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基础好,起到“稳增长”的作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后来居上,起到“调结构”的作用。未来新基建与传统基建必将深度融合,共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推动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2、不利因素


(1)原材料价格波动和劳动力成本上升


近几年来,建筑用钢材、水泥等主要建筑材料价格波动幅度较大,造成在建工程项目的实际施工成本波动较大,可能导致企业毛利率波动,经营风险加大。建筑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成本对建筑企业经营成本影响较大。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从事建筑行业的员工数量持续减少,我国建筑劳务市场出现有效供给不足的现象,劳动力成本逐年提高,对建筑企业造成一定不利影响。


(2)宏观经济波动影响企业正常经营发展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与宏观经济环境和国民经济周期性波动紧密相关,受国家宏观经济走势、产业政策调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城镇化进程等因素的影响较大。若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及相关政策出现较大波动,特别是新增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大幅度变动,或者是房建、市政等领域的投资结构大规模调整,将会对建筑企业的经营造成不利影响,对建筑行业造成较大冲击。


(3)工程施工存在潜在安全风险


工程施工业务主要在露天作业,施工过程状况复杂,施工环境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如防护不当可能出现安全事故,从而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同时,施工过程产生的噪声和扬尘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如环保措施不到位,甚至可能引起环境污染事故。近年来,国家主管部门对建筑施工行业的施工安全、环保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企业未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和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或者在业务开展过程中未严格执行安全、环保制度,可能存在因施工安全、环保事故而受到行政处罚的风险。


八、竞争格局


我国建筑业企业数量众多,既有大型的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也有众多的中小企业。大型企业通常具备较强的资本实力、技术实力和品牌影响力,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而中小企业则往往通过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在市场中寻求生存和发展。行业的竞争格局呈现出“大企业主导、中小型企业竞争激烈”的局面,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梯队。


第一梯队是以中国建筑、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交建等大型央企为主,该企业具有丰富的经验和资源,拥有较强的技术实力和品牌影响力,在国内外建筑市场中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第二梯队是以地方国有企业和部分优秀民营企业为主,其具备一定的技术实力和施工能力,但在品牌影响力和市场份额方面相对较小。第三梯队则是数量众多的中小型建筑企业,这类企业规模较小、技术水平较低、竞争力较弱,主要依靠低成本、低价格等手段参与市场竞争。未来,随着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不断进步,建筑企业的竞争格局还将发生变化,头部企业有望得到进一步发展,市场份额占比持续提升,推动建筑业市场集中度不断提升。

建筑行业竞争格局


九、发展趋势


近年来,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稳步推进下,传统的施工方式已不能满足我国现代化建筑行业转型的发展需要,装配式建筑作为建筑业革新的产物,被逐渐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中央政府连续发布了多项政策和措施,支持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各地政府也积极响应,精准施策稳步发展装配式建筑,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持续扩大和推广装配式建筑的应用场景。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装配式建筑行业将迎来发展黄金期。


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持续突破,为建筑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市场机遇。智能化水平逐渐成为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我国建筑企业纷纷紧抓新机遇,大力提升业务信息化管理水平,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已取得一定的成功,智慧工地加速应用,智能建造试点工作不断开展,装配式机器产品加速涌现,已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新增长点,为建筑行业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市场空间。

建筑行业发展趋势

版权提示: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版权提示: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