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两年来,在全球经济复苏动能减弱、世界贸易量负增长的背景下,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依旧整体呈现回升向好态势,拉动金融活动活跃度逐步回升,促使大型商业银行、民营银行业、外资银行等主要业务保持稳步增长,全国银行业总资产呈现稳健增长态势。截至2023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规模达4096982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商业银行总资产规模占比达84.82%,为3474934亿元,同比增长11.1%。
一、定义及分类
银行是经营货币和信用业务的金融机构,通过发行信用货币、管理货币流通、调剂资金供求、办理货币存贷与结算,充当信用的中介人。银行是现代金融业的主体,是国民经济运转的枢纽。按职能分类,银行可大致分为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世界银行和专营机构,各自承担不同的金融职责。如中央银行负责执行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对金融机构乃至金融业进行监督管理的特殊的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则是专门为贯彻、配合政府社会经济政策或意图,在特定的业务领域内,直接或间接地从事政策性融资活动,充当政府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工具的金融机构,如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
二、行业政策
1、主管部门和监管体制
我国银行业主要监管机构包括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和人民银行。2003年4月之前,人民银行是中国金融业的主要监管机构。2003年4月,中国银监会成立,接管以往由人民银行担任的中国银行业主要监管机构的角色,人民银行则保留了中央银行的职能,负责制定并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2018年3月,根据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成立,将中国银监会和中国保监会的职责整合,依照法律法规统一监督管理银行业和保险业。2023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基础上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不再保留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成为国内银行业主要监管机构。此外,我国银行业还接受财政部、国家外汇管理局、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审计署以及国家税务总局等其他监管机构的监督与监管。
2、行业相关政策
近年来,我国有关部门接连颁布的系列政策规划均重点提到,银行业金融机构顺应各行业特点及市场需求,探索、创新、推出更多适合市场发展的金融服务模式和金融产品,以进一步拓宽市场企业融资渠道,推动国家经济健康高质量发展。此外,为了让银行金融机构更好地服务市场,推动银行业健康规范发展,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接连颁布《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银行保险机构涉刑案件风险防控管理办法》《银行业金融机构国别风险管理办法》等多项政策法规,我国银行业发展政策监管力度持续增强。
三、行业壁垒
1、资本壁垒
银行业是一个资本密集型的行业,同时,为保障行业正常规范运行,我国银行监管机构对银行业实行严格的行业资本准入原则。因此,银行业务经营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一方面是行业监管机构对资本充足率的严格要求,需要行业新进入者拥有足够的初始注册资本;另一方面则是银行的日常运营和风险管理均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这也对新进入者资本雄厚程度提出较高要求,导致行业形成了显著的资本壁垒。
2、技术壁垒
现代银行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大部分银行机构都拥有自己的核心业务系统、风险管理系统、支付结算系统等高度智能化的业务管理服务系统,以更为便利、便捷地为市场客户提供业务服务,不断提升银行市场竞争力。而这些数字管理服务系统的建设和维护都需要由专业的技术团队来操作,以保障系统的流畅性以及银行信息的安全性,叠加,随着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银行相关信息技术也在加速更新换代,因此,行业对于新进入者而言存在较高技术壁垒。
3、品牌和客户资源壁垒
品牌和客户资源是银行的重要资产。其中,品牌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代表着银行的市场形象、信誉和服务质量,更承载了客户对银行的信任和忠诚度。对于新进入者而言,要想在竞争激烈的银行业市场中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时间,难以在短时间内与业内已有银行品牌具备相同竞争力。另外,已有银行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往往也积累了丰富的客户资源,且大部分银行大客户通常都会对常用银行品牌具有较高的依赖性和忠诚度,导致新进入者若想打破这种相对稳定的客户关系,往往需要付出巨大代价。综上,银行业存在极高品牌和客户资源壁垒。
四、产业链
1、行业产业链分析
银行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IT技术服务商、支付平台、金融市场参与者以及软硬件基础设施供应商等。其中,IT技术服务商为银行提供数字化、智能化的技术支持,推动银行业务的创新与发展;支付平台为银行提供便捷的支付结算渠道,满足消费者和企业日益增长的支付需求;金融市场参与者包括各类投资者和金融机构,主要为银行提供资金(存款或借款)来源;软硬件基础设施供应商为搭建银行IT系统提供基础的标准化产品,如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存储等硬件产品,以及数据库、操作系统、中间件等软件产品。
产业链中游主体主要由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组成,是银行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市场客户提供存贷款、投资银行、资产管理等核心服务,满足消费者和企业的多元化金融需求。
产业链下游环节主要包括消费者和企业。其中,消费者使用银行业服务进行消费、投资和储蓄,享受银行提供的便捷和安全的金融服务;企业则通过银行业进行资金调度、融资和发展,实现经营目标。随着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的推进,下游产业的金融服务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2、行业领先企业分析
(1)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工商银行成立于1984年1月1日,2005年10月28日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0月27日成功在上交所和香港联交所同日挂牌上市,股票简称“工商银行”。工商银行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现代金融企业,拥有优质的客户基础、多元的业务结构、强劲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是我国商业银行四大行之一。2023年工商银行营业总收入为8430.7亿元,同比下降8.16%。
(2)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中国建设银行成立于1954年10月,于2005年10月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2007年9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股票简称“建设银行”。建设银行是一家中国领先的大型商业银行,可为客户提供个人银行业务、公司银行业务、投资理财等全面的金融服务,且在基金、租赁、信托、保险、期货、养老金、投行等多个行业拥有子公司。2023年建设银行营业总收入为7697.36亿元,同比下降1.79%。
五、行业现状
近两年来,在全球经济复苏动能减弱、世界贸易量负增长的背景下,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依旧整体呈现回升向好态势,拉动金融活动活跃度逐步回升,促使大型商业银行、民营银行业、外资银行等主要业务保持稳步增长,全国银行业总资产呈现稳健增长态势。截至2023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规模达4096982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商业银行总资产规模占比达84.82%,为3474934亿元,同比增长11.1%。
六、发展因素
1、有利因素
(1)宏观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银行业的发展与宏观经济环境具有高度相关性。随着我国经济结构向着“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方向不断调整转型,银行的客户基础、收入来源、资产质量不断发展变化。顺应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升级的趋势,商业银行在金融活动中的角色将从信用中介、资金中介向信息中介、资本中介转变,资产结构将从重资产、资本消耗向轻资产、资本集约转变,经营理念将从资金供应商向金融服务提供商转变,银行业将迎来更多发展机遇。
(2)行业监管体系日趋完善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依照法律、法规统一监督管理银行业和保险业,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银行业和保险业合法、稳健运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我国新金融监管体系正式建立,对监管主体的职责进行了重新划分,国内金融监管将更加具有针对性、前瞻性和可控性,金融监管套利、投机空间出现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将持续推动我国银行业健康规范化发展。
(3)新兴的农村金融市场潜力巨大
中央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后,农业和农村沿市场经济方向深化的速度加快,随着国家对农村经济发展扶持政策逐步到位、农村金融改革措施不断深化以及农村金融监管环境持续完善,农村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性金融“三足鼎立”的格局也逐步形成,金融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支持和保障作用不断增强的同时,农村巨大的金融市场正逐渐显现,为银行业带来广阔增长空间。
2、不利因素
(1)市场竞争加剧
随着我国市场化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银行业也逐步对外资、民营资本开放,同时,中国银监会积极推动民营银行试点工作,逐步降低银行业对内准入门槛,使得银行业市场化改革不断加深,吸引了越来越多资本开始进入行业,国内银行业已形成了由政策性银行及国家开发银行、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外资商业银行、民营银行等金融机构组成的金融体系,银行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日益加剧。
(2)金融科技风险监控不到位
近年来,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支付技术等金融新型科技已经逐步应用到银行业中,打破了以往传统服务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提高了时效性和便利性,扩大了客户服务覆盖面,推动了商业银行业务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同时更值得注意的是,金融科技存在信用风险、合规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信息科技风险等风险,一旦银行未能建立或及时更新完善风险监控机制,便极易因金融科技的大量应用而出现业务经营风险,这对银行业的正常运行极为不利。
(3)互联网金融加速发展
随着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各种基金与互联网理财产品得到迅猛发展。这一趋势意味着可能有大量储蓄存款从银行分流出去,而其中的大部分又以同业存款等形式回流银行。因此,银行的资金成本或会提升,利差缩小,盈利能力受到冲击。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各家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始利用互联网平台代销产品,影响了银行的代销收入,给银行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七、竞争格局
银行业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居民投资、储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根据银行总资产规模,可将银行大致分为三大梯队:第一梯队为总资产规模大于10万亿元的大型国有银行,如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等;第二梯队为总资产规模在1万亿元至10万亿元之间的银行,如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等股份行与规模较大的地方行;第三梯队是总资产规模在1万亿元以下的银行,如成都银行、长沙银行、重庆银行、贵阳银行等资产规模相对较小的地方性银行。
八、发展趋势
1、客户服务及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随着经济货币化发展,客户金融需求广度和深度都将明显增加。银行不再是以传统的压缩成本、产品模仿争夺既有市场,而是贯彻“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更为关注发现及挖掘客户需求,重视客户体验,通过业务流程优化、信息系统改造等手段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提升客户满意度,银行业客户服务水平以及对市场和客户的渗透力不断提高。
同时,商业银行加大了产品创新力度,通过加强产品创新规划、健全创新组织、完善激励机制、规范创新流程,产品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在理财产品、消费信贷、现金管理、金融市场、电子银行等领域,产品创新尤其活跃。预计未来几年,银行业产品创新仍存在广阔的发展空间,并成为竞争成败的关键。
2、产业加速智能化升级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成为金融创新的基础和支柱,银行业的重要产品和管理创新包括衍生产品、客户关系管理、信用打分模型等均通过计算机和数据库技术的应用实现。未来,银行业的金融创新将更多地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同时,银行经营服务的渠道已从单一的营业网点渠道,向电子化渠道与营业网点渠道全面应用的经营模式转变。综上,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银行各个环节、各个产品,成为银行业务和经营管理的基本支撑,将对银行经营管理方式及金融产品创新等带来根本性变革,产业加速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3、银行业务领域不断拓展
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以及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模式的转变,消费金融及个人理财产品成为银行重要的利润增长点。各银行纷纷推出各类投资理财服务并新增大量理财专业人员。另一方面,随着资本市场的加速发展,大型企业的融资更多地转向资本市场和债券市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将成为银行开拓的重要市场。为此,各家银行加大了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力度,包括建立专门团队、有针对性地设计业务流程和定价标准、推出新的产品等,预计未来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将成为银行业争夺的焦点。
此外,为加速新业务的拓展,适应客户服务需求特点的变化,各银行加快了综合化经营试点的步伐,推进向证券、保险、资产管理、金融租赁等业务领域的延伸。银行业务和产品的不断创新,收入来源的多元化,为银行改善收入结构、实现业务转型创造了条件。
版权提示: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版权提示: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