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一座被误读的城市。曾几何时,给外界的印象就是偏远、贫困的代名词。近年来,贵阳市积极打生态牌、旅游牌,使“爽爽贵阳”扬名天下。其实,贵阳不只是生态好、气候爽,其工业经济发展速度跃居全国前列,正在成为一方投资兴业的沃土。日前,记者深入该市采访,见证了“工业强省”战略的裂变效应,见证了贵阳市经济腾飞的速度,预示这颗“高原明珠”光明美好的未来。
一群智者绘就蓝图
2010年10月26日,贵州省工业发展大会指出,全力推进工业强省战略,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而努力奋斗。如何贯彻落实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工业强省”战略,走出一条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的发展之路,成了贵阳市决策者认真思考的问题。
“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与全国其他地方相比,贵阳市最大的比较优势在于生态、气候优势。因此,贵阳市工业经济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贵州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李军说,要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构建与生态文明理念相适应的工业体系。
今年3月21日,李再勇走马上任贵阳市市长。李再勇表示,接过市长工作的接力棒,他将团结和带领政府一班人,以更大的魄力闯,以更强的意识争,以更猛的劲头抢,以更足的勇气拼,着力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城镇化带动战略,让贵阳成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和黔中经济区崛起的“发动机”。
2009年6月,贵阳市召开了全市振兴工业经济发展大会,出台了《关于振兴工业经济若干政策的意见》、《关于加快全市工业园区建设的意见》、《加快贵阳市工业经济发展实施重点产业招商工作方案》等,并规划建设了麦架—沙文高新技术产业园、小孟工业园等十大工业园区。“十二五”期间,贵阳市将紧紧围绕工业经济提速增效的目标,着力实施装备制造、资源深加工、特色食品和现代药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六大产业,确保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到2014年实现总量翻番,努力成为贵州省新型工业化的排头兵。
一组数据见证速度
2011年1至6月,贵阳市工业投资完成275.11亿元,占全年目标任务的50.7%,同比增长197%。十大工业园区水、电、气、路、平场、标准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进展迅速,上半年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15.07亿元。
2011年上半年,贵阳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8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倍多,增速位列全国省会城市第一。
从2010年到今年上半年,贵阳市共计有149个新项目投产,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9户,拉动企业新增工业总产值55亿元。纳入考核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工业总产值综合能耗为0.86吨标准煤,比去年同期下降24.66%。
按500万元口径计算,2011年上半年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05.33亿元,同比增长27.47%;按2000万元口径计算,2011年上半年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57.75亿元,同比增长25.83%。与全国中心城市比较,贵阳市工业增加值增速居第6位,较去年同期提升了22位;与西部省会城市比较,贵阳市工业增加值增速居第3位,较去年同期提升了2位。
2011年上半年,贵阳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126.5亿元,同比增长28.9%,其中实现利润32.4亿元,同比增长27.6%。
“总量不够大、增速不够快、结构不够好,是贵阳市工业经济的三大‘软肋’。”贵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委负责人说,贵阳市工业经济底子薄、起点低,是制约贵阳经济发展速度的一个瓶颈。2010年10月26日,贵州省正式提出“工业强省”战略,贵阳市以高度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开足马力,努力发展,实现了工业经济发展的重大突破。这一组数据便是最好的见证。
版权提示: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