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沪苏浙皖四省(市)共商加快旅游一体化合作进程

        25日,来自沪苏浙皖四省市分管旅游的领导、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负责人等百余人,召开联席会议,商讨泛长三角旅游合作,共谋“创新、融合、共赢”的合作机制。而五天前,四省市的省市委书记、省市长刚刚聚议推动区域合作、经济转型发展、产业转移大计。长三角区域融合发展、旅游业“一马当先”的态势日益明显。

  旅游一体化合作,要“创新、融合、提升”

  长三角地区的旅游合作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均把旅游业定位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这既是国家战略定位,也是长三角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长三角产业结构调整已迫在眉睫,旅游业被认为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今年5月,在上海举行的“长三角旅游合作第一次联席会议”,首次提出创新沪苏浙皖旅游合作,打造一体化的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群。随后,三省一市签订了《苏浙皖沪旅游一体化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长三角旅游一体化从自发性的市场推广合作,进入了自主性的制度对接阶段。

  “长三角转型发展过程中,旅游业是一个重要的潜力产业。”上海市副市长赵雯说,深化长三角旅游一体化合作,推动长三角无障碍旅游,提供高质量的旅游公共服务,就要实现“创新、融合、提升”,不能按照传统的模式谈合作;也不是简单的拼凑项目,而是要挖掘资源,整合资源,创新产品;更重要的是完善服务,提升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

  “加快转型发展,推动产业转移,旅游应起先导作用。”江苏省副省长张卫国表示,“旅游业要从传统产业变成现代服务业,要插上文化和科技两个翅膀,这就要求长三角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优势互补。”

  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谢济建认为,搭建重大活动共同参与的旅游合作平台,是加快长三角旅游合作发展的基本路径。在2011年10月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上,沪苏浙皖整体打包对外推广宣传,走联合推广品牌之路。

  发端于上世纪末的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近年来更是向泛长三角地区深化发展,安徽加入了原先的沪苏浙体系后,长三角的沪苏浙皖旅游融合发展势头更加强劲。在区域融合发展动力的驱动下,上海“走出去”的步子正在加快。

  从务虚到务实,区域旅游合作企业走到前台

  在此次联席会上,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的许多旅游企业应邀参加,并相互签订了游客互送、市场共享的协议,这为推动企业作为区域旅游合作的主体,参与区域融合发展大潮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此前,沪苏浙旅游行政部门曾在市场层面开展合作,坚持“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的原则,推动长三角无障碍旅游进程。

  业界普遍认为,区域旅游合作最终的实践主体是旅游企业,长三角旅游业今后一个重点是努力培育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中国旅游强企,实现区域间人才、资金和技术的流动与对接。

  目前,江苏正在推进两项工作,一是筹备设立旅游产业发展投资基金,通过资金的引导和扶持,吸引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向旅游业集聚,并通过市场化运作培育大型旅游企业集团。二是大力建设融合文化与科技内容的智慧旅游,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

  围绕市场共赢,沪苏浙皖探索旅游行政部门联合为旅游企业搭建合作平台,在长三角客源聚集城市探索举办多种多样的区内小型旅游交易会,组织区域内旅行社、景区点企业面对面进行业务洽谈,开展合作,通过多种渠道将旅游团队引导到合作区域各省区旅游。

  提升服务品质,建立旅游市场联动机制

  四省市旅游主管负责人均认同,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现已进入全新阶段,旅游行政部门在区域融合发展中可以率先作为,在机制设计、公共服务、管理监督、项目合作上更加主动进取。

  安徽省副省长花建慧提出,应继续深化三省一市在旅游行业监管上的合作,加大对旅游质量投诉的联合处置力度,包括建立旅游市场管理的联动呼应,实现企业服务质量的无障碍跨省追溯和游客无障碍的跨省维权,形成多战线的大范围、立体化监管和维权体系,使游客真正享受到高品质的旅游服务。

  对于区域公共服务品等方面的地方标准,江苏省副省长张卫国认为,应完善旅游接待服务标准体系。同时,完善异地汽车租赁网络,完善自驾车、房车线路、标识和营地,实现景点、酒店、餐厅、交通等旅游付费一卡通。

  上海提出了共同制订《长三角房车服务区标准》建议,引领长三角房车旅游发展及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钱智表示,房车旅游是一个网络化联动的新兴旅游项目,需要跨区域合作发展,共建房车营地网络信息系统,推进长三角区域高端旅游合作。(王蔚 丁宁)

 

来源:新华网

版权提示: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