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通辽市农业灌溉发展历程简况

    内容摘要:建国以来,通辽人民在以防洪治河为主,同水害做斗争的过程中,认识到洪水不仅有害,还有“利”的方面。

    通辽市素有“内蒙古粮仓”之称,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粮食总产量占内蒙古自治区的25%以上。全市盛产玉米、小麦、水稻、大豆等作物,玉米产量居全区第一。2009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475.25万t。通辽市粮食生产在内蒙古自治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建国以来,通辽人民在以防洪治河为主,同水害做斗争的过程中,认识到洪水不仅有害,还有“利”的方面。1952年开始,从单纯治水转为治水和利水相结合,在农业生产中,开始了以春灌为主的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兴建水库、建设灌区,挖渠、引水、大水漫灌。以地表水利用为主,适应那一时期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春灌保苗要求的实际,也符合当时水利建设水平和那一时期地表水资源的实际。据1954~1970年水文资料统计,春汛期间进入通辽平原区的地表水迳流量年均在5.0亿m3,能够满足沿河平原灌区春灌的要求。到1971年底统计,建成万亩以上灌区56处,设计灌溉面积达到33.88万hm2,有效灌溉面积24.92万hm2。这一期间,年最大实际灌溉面积达到22.6万hm2,年地上水利用量超过6.0亿m3。

    进入20世纪70年代,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对水利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春灌保苗,而且要作物全生育期灌溉,以保丰收。与此同时,由于气候条件变化,进入干旱期,通辽地区降水量、河道径流量均大大减少。20世纪70年代,年均降水量为20世纪60年代的79%。进入通辽地区的地表迳流量1971~1985年不及1954~1970年的50%。西辽河通辽水文站测流断面1971~1985年15年春季无水,11年夏季断流,致使下游地表水灌区无水可供。1972年,根据当时农业生产所面临干旱的严重形势,哲盟盟委提出“以地下水为主,充分利用地表水”的方针,水利部门提出“以井保丰、河库补源”的水利建设具体措施,打井抗旱、平地修畦,开始逐步形成高潮。通辽市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从以“地表水为主”转为“以地下水为主”,打井技术的普及和提高有力地支持了这一转变。在国家的支持和各级政府的领导下,人民群众打井抗旱、平地修畦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据统计资料,截至1990年,通辽市已打井48 078眼,配套44 210眼,机电井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7.46万hm2,整修畦田面积达到24.71万hm2,农田实灌面积24.52万hm2,年地下水开采量达到7亿m3左右。

    从1991年至今。这一阶段水利建设的特点是兴利除害相结合,全面完善提高防洪治河工程体系,“充分利用地表水,合理开发地下水,大力发展节水”,水利建设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水资源开发利用上,继续坚持打井抗旱,平地修畦。到2010年,规模以上灌溉机电井达到103 012眼,已配套灌溉机电井101713眼,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65.25万hm2。地表水灌区恢复、配套、改造工程全面展开,南北山丘区小型地表水利用工程发展较快,节水灌溉工程发展势头强劲,渠道防渗衬砌、低压管道输水、喷灌等各种节水工程全面发展。水资源开发利用进入到“充分利用地表水、合理开发地下水、大力发展节水”的新阶段。
 

版权提示: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