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农村内生型发展的内在动力分析

    内容摘要:河北农村中存在大量非正式工业区,这又主要是源于各乡镇村因财政问题而自发进行的招商引资。

    1 内生型动力之一:农业低效益与人口压力下的家庭工业发展

    河北农村经济以乡土的家庭工厂为主,而就家庭工业的历史产生来看,又主要是源于农业低效益与大量低素质剩余劳动力的压力。如此,内生型的特征更为明显。

    第一,家庭工业的产生源于农业的低效益。家庭联产承包制大包干以后,农村均匀分割土地的方式造成耕地零碎并陷入“低水平均衡的陷阱”,尤其是冀中南人口密集区域。例如,根据《邢台县村庄空间布局规划》邢台县585个村庄人均耕地仅0.8亩。同时,河北农村生态环境在1980年代就已经严重恶化:冀西地区严重缺水,冀东盐渍地区土壤碱化等,仅有太行山前的灌溉区域农业生产稍好。2000年河北农村的粮食产量清晰地反映了这种分化:仅太行山前灌溉区亩产在500kg以上,冀西的山区、环渤海的盐渍地亩产在160kg以下!2000年冀北与冀西山区、亩产低的冀东与冀南(甚至亩产较高的部分地区),人均农业生产总值均低于1 900元。农业收入过低迫使农民开始在非农业寻找出路,而这些农业效益过低的地区正是河北乡村工业的发生地。

    第二,低素质剩余劳动力数量的巨大,迫使大量劳动力滞留农村。2006年河北农村有劳动力2963万,其中16—50岁的占73.4%,从农业中被动或主动脱离出来的农民数量可能超过2 000万。但农民素质低,全省3 0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在初中及其以下的比例高达83.3%。这导致很多农民难以在城市就业而滞留农村。2004年,河北自发外出打工的500万劳动力中50%左右集中在县城及乡镇,即有200万左右流入农村地区。同时,农村中还有1 000万左右的隐性失业劳动力。大量低素质劳动力在乡村工业发展的地区聚集。这同劳动密集的低技术生产相适应,内在的人口压力也成为了人口流动与农村社会分化的主要原因。

    2 内生型动力之二:各乡镇村政府因财政问题自发的招商引资

    河北农村中存在大量非正式工业区,这又主要是源于各乡镇村因财政问题而自发进行的招商引资。1997年推进金融改革,地方经济在高速增长时期积累的高负债问题全面爆发。而目前的财政体制又使财政更容易向中央集中。就地方而言,2006年前河北县与乡的财政,实行多种形式的包干制,在收入划分上同样是县级集中乡级收入过多。实际上,绝大多数乡镇财政基本处于赤字状态。由此,更多的工商税收与“租地”收入,成为了增加财政的主要途径。各乡镇村纷纷圈占土地为工业区,并使其成为土地廉价、减免税收等多种优惠的特殊地区以吸引外部企业。由于工业区的建设资金往往是通过以土地作为抵押向银行贷款而获得,而仅有少量经济发展较好地区的工业区能成功获得资金,以进行道路、电力、电信和用水等生产性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剩余的大部分则充斥着各种非正规的生产性建筑,并与周边村庄连成片、加剧着农村非农建设的蔓延。
 

版权提示: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