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研判2025!中国编码器行业政策汇总、产业链、发展现状、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分析:作为人形机器人高壁垒核心部件,编码器国产化进一步加速[图]

内容概要:随着工业自动化、机器人技术和智能制造的普及,编码器作为关键部件,需求量不断增加。数据显示,2018-2024年中国编码器行业市场规模总体呈上升态势,2024年行业市场规模达到29亿元,同比上涨11.54%。预计未来在政策、人口老龄化、制造业升级等多重因素推动下,我国机器人市场需求有望进一步增长,届时对编码器市场需求增长也将有所拉动。


相关上市企业奥普光电(002338)、汇川技术(300124)、伟创电气(688698)、埃斯顿(002747)、昊志机电(300503)、禾川科技(688320)、鸣志电器(603728)、富临精工(300432)、三花智控(002050)、富瀚微(300613)等。


相关企业:天津宜科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长春禹衡光学有限公司、长春汇通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无锡市嘉德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晶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西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福州福大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灏秒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无锡市航鹄精密机械有限公司、上海微智通传感器有限公司等。


关键词编码器、人形机器人、旋转编码器、市场规模


一、编码器行业相关概述


‌编码器是将输入的数据转化为特定格式的设备,用于传输、存储和处理信息。它的主要功能是将物理量转化为数字信号,从而使得数字系统能够识别和处理这些物理量。在生产制造行业中,编码器被广泛应用,常见的应用场景包括机械加工、自动化控制、工业机器人等。目前,编码器的分类方式有很多,按照运动方式,编码器可以分为旋转编码器和线性编码器两种。旋转编码器主要用于测量转动角度,而线性编码器则用于测量直线运动长度。按照输出的电信号形式,编码器可以分为模拟型编码器和数字型编码器。模拟型编码器是通过模拟电信号输出数据的一种编码器,数字型编码器则是通过数字信号输出数据的一种编码器。通过信号输出方式的不同,数字型编码器又可以分为绝对型编码器和增量型编码器。

编码器分类


‌编码器作为一种重要的工业传感器,广泛应用于自动化控制、机器人技术等领域。随着国内工业的快速发展,编码器国产化已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为推动我国编码器行业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如2021年12月发布的《“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其中提出鼓励骨干企业瞄准关键零部件、高端整机产品的薄弱环节,联合配套企业加快精密齿轮、润滑油脂、编码器、核心软件等研发、工程化验证和迭代升级。2024年3月发布《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其中提出以生产作业、仓储物流、质量管控等环节改造为重点,推动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增材制造装备、工业机器人、工业控制装备、智能物流装备、传感与检测装备等通用智能制造装备更新。

编码器行业相关政策


二、编码器行业产业链


从产业链来看,编码器行业上游主要包括芯片、电子元器件、机械零件等;中游是指编码器的生产制造;下游是指编码器的应用领域,主要包括钢铁、港口、起重等重工业行业以及机器人、汽车、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领域。

编码器行业产业链


编码器在人形机器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广泛应用于关节和灵巧手等部位。每个旋转关节需要2个编码器,总计28个;每个线性关节和灵巧手则各需1个编码器,分别对应14个和12个。预计单个人形机器人需要使用约54个编码器。因此,随着人形机器人的发展,编码器市场有望迎来广阔的需求。

人形机器人编码器数量


人形机器人作为一种具有人类外形结构和智能功能的机器人,不仅能够模仿人类的形态和灵活的举止动作,还能够进行复杂的环境感知、自主学习和人机交互。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人形机器人还没有出现在现实中,但早期的科幻小说和机械设计启发了人们的想象力。20世纪50年代,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的基础研究开始兴起,科学家们开始讨论如何让机器模仿人类行为。直到1959年,约瑟夫·恩格尔伯格和乔治·德沃尔发明了“Unimate”机器人,这是第一台工业机器人,虽然不是人形的,但为机器人技术的普及奠定了基础。20世纪70年代,随着微处理器技术的发展,人形机器人的研究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日本本田公司于1973年推出了其早期的人形机器人,这款机器人展示了基本的机械运动能力,但其行动非常简单。直到1996年,日本国家工业科学技术研究所推出了“HRP-1”人形机器人,这是一款具备初步步态控制和视觉系统的机器人,代表着人形机器人逐步走向实用化。进入21世纪,机器人技术迅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使得人形机器人不仅具备更复杂的动作和步态,还能进行更高水平的感知和交互。2020年前后,随着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机器学习等领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公司和机构开始推出先进的人形机器人。2023年,随着大模型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形机器人技术在运动能力、感知能力、人工智能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新的研究尝试通过机器学习等方法让人形机器人能够在更多复杂场景下进行自主决策和互动。


目前,我国人形机器人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正在从实验室研发向商业化的探索阶段加速迈进,并在部分关键领域已取得技术突破,零部件等环节处于快速发展期。2024年以来,人形机器人领域政策利好频至,产业链进展不断,商业化落地正在持续加速,尤其是科技巨头的人形机器人产品量产可期。据统计,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27.6亿元,预计2029年行业市场规模达到750亿元。行业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2024-2029年中国人形机器人行业市场规模预测趋势图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中国编码器行业市场行情监测及发展趋向研判报告


三、编码器行业发展现状


在中国,编码器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初,直到20世纪中期才开始广泛应用。后来,光电编码器和磁编码器的出现进一步提升了编码器的性能,允许更高分辨率和更少的机械磨损。21世纪初,数字编码器的普及使得测量数据的处理更加高效,而多轴编码器满足了复杂机械系统的需求。近年来,网络化和智能化编码器的兴起,使其能够实时监测和传输数据,与其他设备和系统进行无缝集成,推动了编码器行业朝着更智能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


随着工业自动化、机器人技术和智能制造的普及,编码器作为关键部件,需求量不断增加‌。数据显示,2018-2024年中国编码器行业市场规模总体呈上升态势,2024年行业市场规模达到29亿元,同比上涨11.54%。预计未来在政策、人口老龄化、制造业升级等多重因素推动下,我国机器人市场需求有望进一步增长,届时对编码器市场需求增长也将有所拉动。

2018-2024年中国编码器行业市场规模及增速


旋转编码器又称为角度编码器,‌是一种精密的传感器设备,能够将旋转物体的位置或旋转量转换成模拟或数字信号,从而实现对旋转角度的精确测量和控制。这种编码器通常安装在旋转物体的垂直旋转轴上,通过检测旋转轴的转动来提供位置反馈。角度编码器广泛应用于自动化控制系统、机器人技术、精密机械加工以及航空航天等领域,是实现高精度定位和运动控制的关键组件。它们具备单圈和多圈转动范围的测量能力,并且能够输出高低电平信号或以2进制,16进制等形式的数值,以适应不同的工业应用需求。近年来,得益于我国制造业的升级换代以及科技的创新,旋转编码器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24年行业市场规模达到22.17亿元,同比上涨7.46%。

2018-2024年中国旋转编码器行业市场规模及增速


四、编码器行业竞争格局


‌编码器是集光、机、电、算技术于一体的高精度位移传感器,技术壁垒高,且其还存在较高的客户、供应链管理、资金和品牌等壁垒,行业整体进入门槛高,新入局者少。同时,我国编码器行业起步晚,技术落后导致本土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市场竞争格局由多摩川(日本)、海德汉(德国)、西克(德国)等外资企业主导,国产替代空间广阔。不过,随着技术突破和利好政策推动,编码器国产替代逐渐进行,国内企业如禹衡光学等也正在逐步提升市场竞争力。

中国编码器行业相关企业


‌长春禹衡光学有限公司是编码器、光栅尺及旋转变压器的专业制造商。 公司一直专注于位移传感器的研发和生产,已成为细分行业的企业。主导产品光栅编码器广泛应用于自动化领域,是控制系统构成的重要部件,是数控机床、交流伺服电机、电梯、治金、重大科研仪器、航空航天、自动化流水线、机器人、试验检验高端设备等行业和领域必不可少的关键传感器件,是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的重要部件。目前,公司产品销往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及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研发能力、技术水平、产业规模、市场占有率等在同行业中均占据重要地位。

禹衡光学编码器部分产品


‌‌广州市昊志机电股份有限公司立足主轴行业,借助公司在研发、制造、客户、品牌等方面的积累,稳步向数控机床、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高端装备的核心功能部件领域横向扩张,已经发展成为一家专业从事中高端数控机床、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核心功能部件等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与维修服务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在机器人领域,公司产品主要包括的谐波减速器、DD 电机、低压伺服驱动、刹车机构、编码器、末端执行、力矩传感器等。近年来,公司为打破智能机器人核心功能部件依赖进口的局面,先后攻克了智能机器人用“高性能谐波减速器”、“高精度编码器”、“一体化关节模组”、“六维力传感器”、“控制系统”等一系列核心功能部件技术。公司研发投入不断上涨,据统计,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研发费用达到0.73亿元,同比上涨14.82%。

2020-2024年前三季度昊志机电研发费用情况


五、编码器行业发展趋势


1、国产替代进程加速


从编码器行业的发展历程来看,海德汉、SICK和多摩川等国际知名品牌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相比之下,国内企业起步较晚,与国外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内企业已经在产品开发上取得了显著进步,加速了编码器行业的国产化替代进程。特别是在增量式产品领域,以禹衡光学为代表的国内品牌已经能够与国外品牌并驾齐驱;而在绝对式多圈产品领域,随着国内品牌的强势进入,国际竞争对手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日系等国外品牌甚至开始采取降价策略来应对挑战。未来,国内企业将持续加强研发投入,进一步缩小与国际品牌之间的差距,提高市场竞争力。


2、高精度是编码器市场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随着工业4.0、智能制造和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制造业对自动化设备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编码器作为重要的运动控制组件,其精度直接影响到设备的定位、测量和反馈性能。因此,高精度编码器成为满足制造业升级和智能化需求的关键元件。这些高精度编码器在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需求。例如,在机床行业,高精度编码器能够实现精密加工和定位;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高精度编码器能够精确控制电机的位置和速度;在机器人领域,高精度编码器能够实现精确的关节控制和运动轨迹规划。随着这些领域的快速发展,高精度编码器的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


3、智能化发展趋势日渐显现


随着物联网和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编码器功能逐渐向智能化升级。新型智能编码器不仅可以提供位移数据,还具备数据处理、分析和传输的能力。智能编码器能够实时监控设备状态,预测故障,从而提高设备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因此,行业内企业将积极推动编码器的智能化进程,以满足市场对更高智能化水平的需求。


以上数据及信息可参考智研咨询(www.chyxx.com)发布的《中国编码器行业市场行情监测及发展趋向研判报告》。智研咨询是中国领先产业咨询机构,提供深度产业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定制服务等一站式产业咨询服务。您可以关注【智研咨询】公众号,每天及时掌握更多行业动态。

本文采编:CY397
10000 10401
精品报告智研咨询 - 精品报告
2025-2031年中国编码器行业市场行情监测及发展趋向研判报告
2025-2031年中国编码器行业市场行情监测及发展趋向研判报告

《2025-2031年中国编码器行业市场行情监测及发展趋向研判报告》共八章,包含中国编码器产业链全景及产业链布局状况研究,中国编码器行业重点企业案例分析,中国编码器行业市场及投资战略规划策略建议等内容。

如您有其他要求,请联系:
公众号
小程序
微信咨询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可研报告
专精特新
商业计划书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