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推出人才吸引计划,能否真正长期留住人才,这是抢人大战成败的关键问题。21世纪经济研究院分析师通过分析10座城市的人口、教育、医疗、房价等情况,认为二线城市在部分生活指标方面展现出更强吸引力,但能否长期留住人才在当地工作生活,依然需要地方财政在公共服务配套方面加大投入。
急速发展中的中国城市,不断推出人才吸引计划,这能否真正长期留住人才?
21世纪经济研究院分析师通过对中国10座城市的发展对比,试图找出影响人才扎根的各种因素。
选择的城市包括西安、郑州、长沙、宁波、上海、重庆、杭州、武汉、南京和佛山。为什么选择这10个城市,首先是由于这些城市最近三年常住人口呈现持续流入或总量增长情况;其次是最近三年这些城市经济保持高速增长,或在二线城市中体现出了后发优势。
由于涉及统计数据更新的问题,北京、成都、天津、合肥、石家庄、昆明也纳入了部分统计与分析比较之中。
21世纪经济研究院分析师从中小学数量、医院数量、高校在校学生数量、人均工资性收入、商品房价格等指标,分析这些城市究竟吸引力如何。
中西部城市教育优势突出
21世纪经济研究院分析师对西安、郑州、长沙、宁波、上海、重庆、杭州、武汉、南京和佛山10个城市近三年来的常住人口变化情况进行了统计。
2017年,西安常住人口的数量为953.44万人,三年间西安以88.28万的常住人口增长量在十个城市中位列第一。当然,其中一个背景是西咸新区划归西安管理,统计数据也归到西安。西咸新区纳入后,西安常住人口急速增长,这个批复仅4年的国家级新区内的公共资源建设仍需加快。
就一座城市拥有的普通中小学数量而言,重庆、上海、西安排名前三,其数量分别为4072所、1641所和1573所。
学校总量的多少并不能反映出一座城市的真实状况,因此21世纪经济研究院分析师又引入了常住人口这一指标,以考察每万人拥有学校的数量。
2015年-2017年三年间,西安市的常住人口持续增加,在这10个城市中每万人拥有的普通中学与小学数量依然保持第一。
在不考虑教学质量、单一学校可容纳学生数量等情况下,21世纪经济研究院分析师认为,西安市在学校数量上所提供的充足保证,将是新增常住人口或户籍人口能长期在当地安居的必要条件之一。
长沙的常住人口在三年间增速较快,列西安和重庆之后,居上述十座城市第三位。从2015年的743.18万人增长到了2017年的791.81万人,长沙常住人口增加量达到了48.63万人。
长沙每万人拥有的学校数量排名也相对靠前。三年间,长沙每万人拥有普通中学的数量分别为0.3982所、0.3950所和0.3952所,仅次于西安和郑州,每万人拥有小学的数量分别为1.26所、1.21所和1.15所,紧随西安之后。
21世纪经济研究院分析师将GDP“准万亿城市”佛山纳入比较行列,是因为即使在制造业竞争激烈的广东省内部,佛山所展现出的发展潜力依然抢眼。
值得注意的是,佛山的教育资源偏弱。数据显示,2015年到2017年间,佛山在每万人拥有的普通中学数量上在10个城市中排名最后一位,分别是0.267所、0.265所和0.261所,每万人拥有的小学数量分别为0.547所、0.546所和0.534所,排名第七。在2015年到2017年间常住人口增加了22.61万人的背景下,这是否会对佛山未来的发展产生影响,值得观察。
尽管2016年和2017年上海的学校总数量分别为1638所和1641所,是除重庆外拥有学校最多的城市。但2015-2017年,上海在每万人拥有小学数量上分别为0.316所、0.311所和0.306所,并呈现出负增长趋势,是10个城市中每万人拥有小学数量最少的城市。
庞大的常住人口基数是导致这一结果的关键,2017年上海的常住人口数量为2418.33万人,即使较2016年的2419.7万人出现小幅下降,但仍远高于除重庆以外的其他城市。
二线城市展现更多魅力
截至目前,尚有部分城市仍未公布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因此21世纪经济研究院分析师在医院数量、人均工资性收入、商品房价格指标的比较中,使用了2016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
截至2016年底,医院(卫生院)总数最多的前十位依次为重庆、成都、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合肥、石家庄、昆明、西安。
如果以每万人医院拥有量计算,排名则将发生变化。昆明市以每万人0.616家的拥有率排名第一,其次是合肥市(0.58家)、成都市(0.54家)、重庆市(0.52家)、西安市(0.44家)。
在特大城市中,北京市和上海市2016年末的每万人医院拥有率仅0.32家和0.27家。21世纪经济研究院分析师认为,特大城市人口增长放缓或出现持续的流出,与人均公共资源配比不足有一定关联,这也提醒地方政府加大在此方面的财政投入力度。
相反,在本轮人才争夺战中表现抢眼的成都市、西安市,其人均拥有的医院数量排名靠前,也从一个维度展现出了城市的吸引力。
就高校在校生数量指标观察,2016年排名第一的是广州市,其拥有高校在校生数量达到105万人,居于全国各城市首位。其余依次为武汉(94万人)、郑州(88万人)、西安(83万人)、南京(82万人)、成都(79万人)、重庆(73万人)。
2017年,武汉、西安、成都等二线或新一线城市均推出了更宽松的户籍制度,旨在吸引人才落户。21世纪经济研究院分析师认为,这些城市的人才吸引策略,最重要的一步应该是留住高校毕业生,以提供城市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性人才。
如何留住毕业生在本地就业?除了在户籍政策上给予更加宽松的条件外,本地区的就业岗位数量、产业结构、城市发展水平、房价等因素,均影响着本地区常住人口、户籍人口的规模。
因此,21世纪经济研究院分析师引入了工资性收入、商品房价格两个因素进行比较,看看哪些城市更富吸引力。
若以2016年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统计,可以发现北京达到12.2749万元,而成都以7.4408万元排名13位,武汉以7.1963万元排名第16位,西安以6.911万元排名第20位。
如果以2016年上述城市商品房平均售价除以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观察其系数关系可以发现,北京一年工资可买的商品房面积为4.464平米,成都为9.91平米,武汉为7.16平米,西安为10.46平米。从工资性收入的购买力而言,二线城市确实具备了更高的吸引力。
21世纪经济研究院分析师认为,目前二线城市在部分生活指标方面展现出的吸引力,确实高于一线城市。但是,能否长期留住人才在当地工作生活,推动城市发展,依然有多种因素左右,如城市空气质量、交通便利化、生活便利化等。
武汉西安户籍“抢人”火热 抬高购房者“买涨”预期
清明节假期,武汉某新楼盘提交资料引发千人排队。以武汉为代表的二线城市,新楼盘市场火爆再炒一波。
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几乎同时推出了以落户优惠主导的人才政策,其意图显然在于吸引各类优秀人才。毫不夸张地说,在这些城市之间正进行着一场空前的“抢人大战”。
提升对于优秀人才的重视程度,毫无疑问是一件大好事。但也有人对此提出了担心:要是优秀人才都被大城市“抢”走了,那么小城市和农村怎么办?假设人才总量不变的前提下,A地人才数量的增加就意味着B地人才数量的减少,那么轰轰烈烈的“抢人大战”,会不会最终只是变成一种零和游戏呢?
这种担心看上去似乎有些道理,实际上却混淆了一个基本概念:在人才与地区之间,成为根本的应当是前者而非后者。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看,只有当每一个人才都有机会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时,才能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而无数个体的最大化汇总到一起,就会给整个国家带来腾飞的机会。
所以说,假如优秀人才更适合前往大城市发展,那么就应当努力为他们创造出机会。如果以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将他们强留在小城市或者农村,最终这些人才创造出来的成果,恐怕会因此大打折扣。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不能简单用人才数量的变化来将其视为零和游戏,而是应当从人才价值最大化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或许又有人会说,凭什么认为优秀人才尤其是年轻人会在大城市获得更好的发展呢?的确,单从个体的角度去评判,未必所有优秀人才都适合前往一线城市。
但在整体上,大城市就是能为人才创造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因为那里存在着我们之前多次提出过的集聚效应。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现代工业往往集中在同一地区。比如美国的汽车产业集中分布在底特律,而日本的汽车产业集中分布于名古屋。中国的电子工业聚集于广东南部和江苏地区。在地理上靠近上游和下游环节,一个公司可以降低许多成本,比如运输成本、采购成本,以及其他通信成本。由于集聚效应,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集群。任何新产品的发明人,都能找到成百上千的供应商,快速且廉价地制造出成品来,进而形成中国制造的优势。
集聚效应不仅仅体现在制造业,在很多高密度人口的大城市,还会在基础建设和服务领域形成集聚效应。比如大城市普遍拥有方便快捷的轨道交通,便于人们上下班的出行。而当创业者需要获得金融、法律、教育培训等领域的服务时,他们在大城市可以拥有的选择也要比其他地区多得多。因为无论对于政府还是市场化的服务机构来说,一定愿意把资源投入到可以服务更多人的方向。所以集聚了庞大人口的大城市,总是有能力提供更好的服务。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创新人才同样需要集聚地。比如在美国,几乎一半的风险投资都投到了硅谷,诞生了包括谷歌、思科、惠普、苹果、甲骨文和脸书在内的诸多高科技公司。这就是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效应,而且其首先建立在创新人才聚集的基础上。在硅谷的夜晚,餐馆和咖啡馆里坐满了身穿休闲装的工程师,他们讨论着下一次的技术突破和创业机会。而且由于许多高科技公司的地址如此接近,使得科技人才在不同的公司之间很容易流动。此外,大城市不仅可以使人才与企业匹配,而且可以给更多拥有不同学科背景的人才提供一起工作的机会。近年来在互联网和软件技术领域的创新往往需要多种学科的合作,这就进一步增强了大城市的优势。
集聚效应是一种网络效应,这一效应由网络规模乘以巨大的创新型人力资源储备库而形成。如果一个地理区域成为一个产业的创新中心,那么这一中心的集聚效应将会趋向于自我强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中心的增长会越来越大、优势也越来越明显。近年来,随着聚集效应的增强,世界各地的大城市变得越来越大,而小城市却已经萎缩了。
回过头再来看中国的情况,近年来总有人觉得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实在是太大了,甚至主张控制城市的人口规模。但实际上,中国的一线城市不是偏大而是偏小了。下图显示了各国的总人口和最大城市人口之间的关系。横轴是一国的人口规模(对数刻度),而纵轴是该国最大城市的人口规模。该图表明,一国人口规模与其最大城市人口规模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毫无疑问,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越多,则该国居住在最大城市中的人数就越多。
按照上图所反映出来的规模,上海和北京的人口规模应该要比目前的数量还多出许多。就人口而言,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是东京,有3700万居民;首尔都市圈有2300万居民,而且还在增长过程中。中国的人口是日本的10倍,韩国的27倍。然而,中国最大的两个城市上海和北京,分别只有2400多万人和2100多万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创新中心来说,这样的规模实在太小了。未来应该以上北广深为中心发展连片的3个都市圈,形成京津都市圈,上海-杭州湾都市圈和广深珠都市圈。同时也应该让二线城市大幅度扩容。
那么当一二线城市吸引到更多的优秀人才之后,其他地区又该怎么办呢?其实这就涉及到城市定位和整体规划的问题。对于中国来说,最理想的人口分布情况应该是——高新科技、高端制造业、文化创意等产业都集中在一二线城市,至于旅游、农业以及能源等和资源相关的产业,以及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则分布在中小城市和农村。
进一步从人才规模的角度进行分析,未来和创新相关的就业人群,估计占整体人口的百分之十左右。然后每一名参与创新的优秀人才,又可以创造出大约4个服务领域内的就业岗位,这里面既包括医生、律师等专门人才,也包括服务员、保姆等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职业。这样算起来,有一半人口分布在一二线城市,才是对中国比较理想的结果。
或许这个结论会让不少人吓一跳,认为中国的一二线城市根本承载不了多达6-7亿的人口规模。但实际上,在世界上所有的中等收入以上国家里,排名前20的大城市里,都集中了远远超过整个国家50%以上的人口。包括在很多国家,最大的一座城市就会集中全国20%以上的人口。
比如东京城市群的人口达到3700万,集中了日本1/3的人口。如果把东京和大阪两个城市群的人口相加,那么已经集中了日本将近一半的人口。而在韩国,首尔都市圈拥有人口2300多万,接近占到韩国人口的一半。中国东部和沿海人口大省的人口规模,基本介于韩国和日本之间,所以作为这些省份的中心城市(二线城市)也完全应该聚焦2000-3000万人口。当然,中国每个省的情况和日本或者韩国还是有所不同,毕竟这些二线城市还将面临被北上广深吸走人口的形势。但即便如此,人口规模达到1000-2000万也是可以接受的情况。
这样算下来,“3+20”可能是中国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人口格局。所谓“3”,是指三大一线都市圈,包括京津地区、上海-杭州湾都市区以及广深珠都市圈,其中后两个都市圈后的人口规模都可能超过1亿。这三大都市圈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都市群,进而有能力形成世界上最具规模的创新中心、文化中心和制造中心,最大限度地发挥出集聚效应的优势。而在三大都市区之后,中国还将有20个左右的二线城市,以每座城的平均人口达到1500万的规模来计算,总人口数量超过3亿人。这样才能把集聚效应充分发挥出来。目前来看,“3+20”的现有人口规模还不到4亿,距离全国一半人口也就是6-7亿的人口规模还有不少距离,尚未达到理想状态。
整体而言,中国城市人口占比越来越高已成为必然趋势。未来会有更多的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以及从小城市流向大城市。目前出现的“抢人大战”,会导致更多的优秀人才集中到一起,然后在创新创业等领域内形成良好的集聚效应。对此,我们完全可以报以乐观的态度。
但另一方面,正当“抢人大战”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各地对于集聚效应和人口规模的意义却未必有充分认识。就在努力争取高端人才的同时,却还存在着用行政指令来限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的做法,给人以一种自相矛盾的感觉。而且目前抢人的城市大都侧重于争夺顶端的人才,但城市不仅需要位于金字塔尖的人力资源,也需要大量的普通劳动者。金融和高科技行业离不开餐饮、保洁、安保、快递等服务业的支撑。
要知道,中国目前的现实人口分布距离理想状态还有很大差距,一二线城市也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限制大城市发展的做法,非但不符合经济规律,还可能导致高房价、留守儿童等一系列负面影响。
当然,城市的不断扩容,也不能只是从外部吸引人才,更需要在根本上提高生育率。中国现在的生育率只有1.3左右,这个数据意味着每代人减少40%的人口规模。长此以往,以后无论一二线城市都将面临无人可抢的困境,中国在人口规模和集聚效应方面优势也会被不断减弱。
所以我们的最终结论是,红红火火的“抢人大战”肯定是一件好事,而这应当成为一系列城市扩容的序幕。未来中央政府应当鼓励各地实现城市扩容,同时配套推出鼓励生育的政策。让更多人有机会在城市中生活和发展,最终会让整个中国变得更加强大而美好!
版权提示: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