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央视揭保健食品黑幕:暗藏致命禁药 成本不足5元卖125元 黑名单上的“保健食品”为何卖两年?【图】

    追踪“心慌的保健食品” 网购“保健食品” 老人吃后心慌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各种宣称具有调节人体机能的保健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 特别是老年消费者的青睐。可是河北承德的李先生,在吃了买回来的“保健食品”后,总感觉心里发慌,身体不适,这是怎么回事呢?

    网购“保健食品” 老人吃后心慌

    李先生今年60多岁,患糖尿病有10多年。有朋友给他介绍一种名叫“仁合胰宝”的保健食品,说具有降糖功能,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李先生上网查询后,在一家电商平台上找到售卖仁合胰宝的网店。

    但李先生吃了一段时间后,却感觉身体明显不适。

    河北承德消费者李先生表示,吃了以后心里发慌,有点低血糖的感觉。

    李先生觉得这个仁合胰宝不大对劲,于是送到承德市食药监部门进行检验。经过检验发现,这款产品中添加了化学药品苯乙双胍,苯乙双胍早期曾用于治疗糖尿病。但医学实践发现,在使用过程中可引发乳酸酸中毒,严重的可导致死亡,2016年11月,国家明令禁止苯乙双胍原料药及其制剂在我国生产、销售和使用。

    承德食药监部门立即将这一线索移交给承德警方。警方经过调查发现李先生是从重庆市吴吴食品经营部购买的“保健食品”,吴吴食品经营部负责人程某仅是二级批发商。

    给他供货的是河南郑州的张某,他是此案的关键人物。张某交代,2016年,他发现一种名叫仁合胰宝的保健食品,在市场上比较受欢迎,于是就从网上买来样品,找到专门做代加工的刘某某仿照生产造起假来。

    犯罪嫌疑人张某说,配料根本完全不懂,具体怎么操作生产那一块,没见过也不懂。

    在抓捕张某的同时,警方也抓捕了做代加工的刘某某,并查抄其生产窝点。这个所谓的代加工工厂,不仅没有生产保健食品的资质,生产环境也极其简陋,现场没有任何卫生防护措施,完全就是一个造假窝点。

    河北省公安厅食药总队 熊亮:总的感觉就是四个字——触目惊心,他的生产,把生产设备放在了废弃的一个农舍里面,生产出来的成品包括一些原材料有的就胡乱堆放在厕所、鸡舍这些比较肮脏的地方。

    “保健食品”造假 禁药从何而来?

    △央视财经《经济信息联播》栏目视频

    这些在极其脏乱差的环境中生产出来的,打着保健食品旗号的仁合胰宝,胶囊里装的到底是什么成分呢?

    犯罪嫌疑人刘某某交代,这些胶囊实际上就是掺杂了化学药物苯乙双胍的稻糠粉。另外他加工的产品除了仁合胰宝,还有32种。这些所谓保健品全部冒用或编造批准文号,32种产品除了外包装不同,胶囊里的成分完全一样。

    承德市公安局食药支队 张忠钰:比如说你需要仁合胰宝,那我就给你装一个仁合胰宝的包装。

    警方了解到,代加工窝点的刘某某将成本不足5元一盒的造假“仁合胰宝”,以12元左右的价格卖给张某;张某再以40元左右的批发价,卖给程某;而程某在电商平台上以125元的价格卖给消费者,每一个环节都存在暴利。

    制假的关键原料苯乙双胍,是禁止生产的药品,这些药是从哪里来的呢?刘某某交代,是从山东曲阜一家化工企业买到的。警方将负责人颜某等4名主要犯罪嫌疑人抓捕。但颜某称,他们经营的是精细化工产品,没有涉及原料药。

    犯罪嫌疑人颜某说,经营范围内有精细化工产品,医药中间体,还有植物提取物,这一块属于精细化工产品。

    所谓医药中间体,是原料药的前身,是制成原料药之前各个阶段的化工产品,然而,警方把从这家企业查扣的1.3万公斤白色结晶粉末取样送往权威部门检测时,却检出苯乙双胍和二甲双胍成分,被定性为化学药品。

    承德市公安局食药支队副支队长 张忠钰:他们以化工品中间体为名,实际销售的是原料药。

    据警方查证,从2015年10月至案发,颜某组织人员以化工产品或医药中间体名义,非法销售150多吨苯乙双胍和30吨二甲双胍。

    截至目前,全国共抓获相关犯罪嫌疑人76人,查扣有毒有害保健食品15万盒、西药原料1.3万余公斤,整个案值高达12亿元。

    一款名为“清宫御酒”的“保健酒”,早在2015年就上了原国家食药监总局的“黑名单”,且厂家及其品牌被注销,但仍公然销售达两年之久。

    日前,深圳警方在粤湘两地破获这起非法“保健酒”案,刑拘9名嫌疑人,涉案产品价值近千万元。

    违法添加西地那非

    2015年9月,原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通告称,在各地执法检查中发现共有51家企业在69种“保健酒”、配制酒中违法或者涉嫌违法添加西地那非等化学物质。“清宫御酒”位列通报名单中,该厂家及品牌随后被注销。

    然而,深圳市市场稽查局在2017年的清查中发现,这款酒仍在多个电商、社交网络平台及线下渠道流通,且交易量不小。“清宫御酒”在网上被吹嘘得神乎其神,宣称有壮阳奇效,产品简介上还标注有“清宫御酒乃根据清代秘方,采用多种名贵原料,以中国传统工艺精酿而成”字样,欺骗和误导不少消费者。

    2017年底,深圳市公安局、深圳市市场稽查局药品稽查处联合阿里巴巴打假特战队开始了相关调查。

    警方侦查发现,这家线上销售“清宫御酒”的店铺位于广州,随后在广州海珠区将该店一名经营人员抓获,并在其家中收缴了该款酒200多瓶。经检测,这些“清宫御酒”被检出违法添加西地那非等化学物质。

    办案人员介绍,这些“清宫御酒”产自长沙。在该产品上了“黑名单”后,原本的厂家“康年华”停业整顿,但存货随后仍流入市场。该厂家原经销商清楚地知道该款酒含违法添加成分,不敢明目张胆进行销售,只销售给几个固定的老顾客。因此,尽管原本厂家不复存在,但这种酒在长达两年时间里源源不断地流入市场。

    记者调查发现,这些产品在市场的价格并不便宜。以其中“豪华版”的一款“清宫御酒”为例,网页上标称的销售价为588元。据警方介绍,100毫升小支装的产品市场售价128元,添加了违禁品的“清宫御丸”,价格也要68元/粒,而这个价格几乎是成本的几十倍。

    据了解,西地那非属于处方药,在食品或保健品中添加属于违法行为,长期服用对人体具有一定危害,对患有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身体危害极大,严重者可致心肌梗死。有消费者反映,在饮用了“清宫御酒”后,出现头痛、眼花等症状。

    关了大厂家 冒出小作坊

    记者调查发现,除了“存货”流入市场外,有原厂家的销售人员由卖产品转移到生产、销售产品,且变本加厉扩大产品线、转移技术给他人牟利。

    办案人员介绍,广州这家网点的另外一个货源来自皮某。皮某原是“康年华”酒厂一个营销人员,工厂停业后,他并没有放弃这个生意,而是采购了包装盒,在自家搞了一个小作坊继续生产。皮某的制酒工艺与原厂家如出一辙,采购药酒后往里添加西地那非。除此之外,皮某不仅生产“清宫御酒”,还生产同样有违法添加的“清宫御丸”。

    除了皮某外,“清宫御酒”还有另外的仿冒者。陶某原本是“康年华”酒厂在深圳的经销商,在工厂停产后,陶某盗取了该酒的配方和技术,在卖了一阵后,他以30万元的价格将技术和机器转让给温某。随后,温某和老乡贺某在广东惠州设立了一个加工厂,贺某在惠州负责生产,温某在深圳负责销售。

    自2016年8月开始,贺某在惠州的工厂开始运作,产品不断流入市场。温某此前在深圳有个销售中心,他所仿制的产品也大多推销给老顾客。

    记者了解到,在很多经销商的进货渠道中,长沙皮某和深圳温某的货物兼而有之。比如在网上销售该酒的嫌疑人徐某夫妇,销售的“清宫御酒”货源为温某,“清宫御丸”则来自皮某。据警方调查,皮某和温某并不相识。

    专家认为执法中存在疏漏

    这起案件中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在厂家被查封后,库存的违法酒没有被妥善处理,而是悄悄流入市场。专家认为,这是执法过程中的疏漏造成的。

    此外,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宋华琳指出,“黑名单”制度不应只是简单曝光,而是要真正起到有效的法律约束作用。例如,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让监管系统自动抓取关键词,及时了解违法产品的销售情况。

    宋华琳表示,非法添加了处方药西地那非的“清宫御酒”,在被明令禁止的情况下依然公开销售,反映了药品流通中的漏洞。要建立完善的药品流通体制,每一种药品都要有完整的“履历”,信息要详细到在哪里生产、什么渠道流通、流向了哪里等。

    该酒两年中采取小作坊式生产加工,作案手段隐蔽,且链条追溯困难重重。深圳福田公安分局治安科民警杨忠华说,嫌疑人反侦查能力强,皮某居住在长沙,却在离居住地有100多公里的地方发货,外出时经常换乘不同的车辆。监管部门表示,目前,小作坊式的保健品生产在网上销售量很大,追查违法线索的源头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监管难度很大。

    “加强常态化的监督检查,相关部门既要依靠群众举报,更要学会主动介入。”广东融方律师事务所律师吕胜柱说,只有严格监管,加上严厉问责,才能有效堵塞管理漏洞,为公众健康树起一道安全屏障。

本文采编:CY324

版权提示: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可研报告
专精特新
商业计划书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