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从希玛眼科,看我国眼科市场【图】

    8月17号,希玛眼科(3309.HK),下称“希玛”)发布盈警。尽管今年上半年的综合收益预期将增加超过30%,但税后综合利润将同比减少50%-60%。利润大跌。

    此番景象,让人怀念年初IPO时的盛况:1.568倍的“超购王”,开盘价较发行价(2.9港元)劲升85%,其后几天更大幅飙升数倍,最高达到19.9港元。

    市场热情洋溢,除了热炒新股的气氛外,更多是因为看到了希玛受惠于中港两地广阔眼科医疗市场。

    究竟希玛有什么强劲的增长逻辑让投资者如痴如醉?而这样一家公司为何利润会出现大幅下滑?

    一、希玛是一家怎样的公司

    A.专业实力雄厚

    希玛眼科由名医林顺潮医生于2012年1月在香港建立的专业眼科医院,公司采用连锁经营模式,在香港、深圳和北京均开有医院。

    希玛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号称“眼科神医的医院”。创始人林顺潮医生曾是港中文大学眼科及视觉科学系主任,公司目前有9名香港执业眼科医生,29名中国医生,其中,3名中国医生为海外背景。

    另外,公司设有国际顾问团,其中有7位在2014~2016年都获得《眼科医生》期刊评选为“世界眼科人物最具影响力100强”。

    B.市场地位靠前

    按2016年收益来看,希玛在香港市场排第三位,市场份额4.7%,2014~2016年公司收益增长率最高,达29.6%。

    广东是希玛的第二大战地,现在只覆盖深圳。按2016年收益计,希玛在深圳地区排第一,在广东省排第二,全省市场份额8.7%。

    C.业绩出彩

    眼科是门赚钱的生意,希玛过去三年净利翻一倍,由2014年的2,163.7万港元增长到2016年的4,301.8万港元,今年上半年也同比增长了36%至2,743.3万港元。

    公司2014~2016三个财年分别录得:

    总收益:1.56亿港元、1.99亿港元、2.49亿港元,香港作为主营地区贡献了61.3%、61.5%、64.8%,深圳希玛眼科医院贡献了38.7%、38.5%、35.2%;
毛利率:37.7%、40.1%、38.2%,而今年上半年毛利率已经提高到了44.6%。

    虽说深圳的占比并不高,但眼科服务毛利率是香港的近一倍,属相当优质的市场。

    以上三点都表明希玛是一家基本因素十分强大的公司,并且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正推动着希玛不断前进。

    二、希玛眼科的业绩增长逻辑

    1.香港眼科服务市场持续增长

    香港私营眼科服务市场的规模2012--2016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5.4%。预计至2021年,年复合增长率提升至7%。

    眼科中心的门诊量2012年-2016年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9%,预计至2021年,年复合增长率会提升至6.1%,高于另外两个类别(私营医院及个人眼科医生)。

    2.国内眼科服务市场快速增长

    我国内地的眼科市场是什么情况呢?

    2014年我国各地区眼科门急诊人数达到8654.1万人次,占我国医疗机构门急诊总人数的3.0%。当中东部地区眼科门急诊总人数为4702.4万人次,占比为54.91%;中部地区眼科门急诊总人数为2089.4万人次,占比为24.40%;西部地区眼科门急诊总人数为1772.3万人次,占比为20.69%。

    2015年我国各地区眼科门急诊人数达到9011万人次,占我国医疗机构门急诊总人数的3.0%。当中东部地区眼科门急诊总人数为4908.7万人次,占比为54.47%;中部地区眼科门急诊总人数为2219.1万人次,占比为24.63%;西部地区眼科门急诊总人数为1883.2万人次,占比为20.90%。

    2016年我国各地区眼科门急诊人数达到10486万人次,占我国医疗机构门急诊总人数的3.02%。当中东部地区眼科门急诊总人数为5249.7万人次,占比为54.47%;中部地区眼科门急诊总人数为2367.8万人次,占比为24.63%;西部地区眼科门急诊总人数为2032.6万人次,占比为20.90%。

    2013年我国眼科医院入院人数为81.70万人次,2014年眼科医院入院人数为99.19万人次,2015年眼科医院入院人数为127.79万人次。2016年眼科医院入院人数为148.88万人次。

    2012年我国眼科医院病床使用率为62.2%,2013年我国眼科医院病床使用率为61.6%,2014年病床使用率为60.6%,2015年病床使用率为59.9%,2015年病床使用率为58.4%。

    老年化加剧、电子产品流行引发眼疾患病率上升,叠加国内消费升级,民众对香港优质眼科医疗服务的需求持续提升,为希玛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会。

    希玛深知这一点,加上远高于香港的毛利率,内地这块大肥肉,它又岂会放过?希玛上市文件就明确将超过八成的募资用于国内拓展:

    a.42.5%的净额(约1.98亿港元)用于国内三间运营中眼科医院的潜在收购;

    b.40.4%的净额(约1.89亿港元)用于在国内开设三间眼科医院。

    c.4.2%的净额(约2000万港元)用于深圳两间卫星诊所的开设。

    3.政策释放利好

    2016年10月,卫计委发布的《“十三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16~2020年)》提出要加强眼科医疗服务的覆盖面。

    2017年8月,卫计委批准中小型眼科医院独立设置医疗机构类别,允许社会力量投资,进行连锁化、集团化运营。

    一家基本因素强劲的公司,受惠于广阔的市场,投资大佬买账,政策出利好,一幅幅美好未来的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三、为什么会出现盈利下滑?

    希玛眼科给出的解释:

    本集团于2018年1月开始营业的北京眼科医院带来额外经营成本,且北京眼科医院于期内处于初步投资阶段。

    一间新建的医院何以对公司的利润造成这么大的影响?

    理由很简单,新建一家医院,前期的投入巨大,包括开业前的租金、装修及招募眼科医生等方面的费用。开业后,仍然需要持续支付租金和运营费用,但却不会马上产生收益。

    新的眼科医院头2~3年会处于亏损期,转盈后才有5-8年的高速增长期。林顺潮也坦言,“在内地建立一家新医院的成本大约为5,000万港元,一般投资回报期为三年”。

    即使运营非常成功的深圳希玛林顺潮眼科医院,也是开始营业后一个完整年度才实现盈亏平衡,而作为才开业半年的北京眼科医院,对公司的利润造成压力就不足为奇了,况且,公司2016年的净利润也才4,301.8万港元。

    私营医院这个行业,要实现快速增长,唯有采用新建或并购的路径,前期巨大投入使得利润短期承压,始终是个让私人医院投资者头痛的问题。

    国内的爱尔眼科上市融资后,一方面加快并购扩张速度,另一方面又通过设立并购基金进行体外培养,等到相对成熟后才敢放入上市公司主体,大幅减少对公司的业绩波动。

    但希玛并未采用和爱尔眼科一样的打法,而是全资新建北京希玛。

    爱尔眼科这样拥有200多家医院的公司尚且步步为营,仅有9间医院(含诊所)的希玛又何以抵挡得住不让利润下滑呢?

本文采编:CY251

版权提示: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可研报告
专精特新
商业计划书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