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我国高校里面的两所“暴发户”, 985纷纷被赶超,有“网红高校”之称的2所985,第2所排名直逼北大!中国高等教育行业前景向好【图】

    遍观全国高校,有2所高校不得不被提起,这两所高校所在的城市经济都很发达,且都被所在城市大力支持,发展前景一片大好。这两所高校就是深圳大学和苏州大学,它们也被戏称为中国高校里面的“暴发户”。

    深圳大学算是一所比较年轻的城市,至今也才30几年,底蕴不够,但是发展速度迅猛。受益于深圳独一无二的绝佳地理位置,深圳大学吸引力很大,外省生源质量一直不错。深圳强大的经济实力对深圳大学的发展贡献巨大,有了资金,深圳大学的师资得到进一步的扩充,众多知名学者纷纷加盟深圳大学,至今已经招揽了9位两院院士。有了好的生源又有好的师资,深圳大学的发现步入了“快车道”。

    值得一提的是,在深圳大学的发展史上,一些顶尖高校也曾对它施以援手,比如清、北、人等高校都对深圳大学的学科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深圳大学现在引以为傲的建筑学就是清华大学大力支持建设的。目前深圳大学在校友会排名中位列中国大学第73名,较去年上升3位,5年来位次累计前移44名,发展势头很猛,很多985高校在排名上都被他甩在身后。在就业方面深圳大学虽然只是“四非”,但是优势依旧明显,近水楼台先得月,深圳企业很多都就近在深大招人,中兴、腾讯等企业更是对深圳大学的学生青睐有加,深大学子找工作相对而言比较容易。

    苏州大学源于东吴大学,目前是我国211工程和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底蕴较深圳大学深厚一些,可以称得上是一所百年名校。苏州古代就是富庶之地、美景之地,现在更是“美如画,富流油”,对广大的考生来说吸引力是空前的。

    作为苏州的名片,苏州大学获得了苏州很多的资源倾斜,有了资金支持,苏州大学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挖人”运动,师资力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苏州大学目前的排名十分靠前,在泰晤士高等教育排行榜上位列中国第15,超越了众多985高校,而在校友会排行榜上,苏州大学也表现抢眼,排在第58名。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苏州大学的设计学、软件工程、医学等学科的表现也可圈可点。

    如今各大直播、短视频应用兴起,诞生了一批网红。

    其实在我国众多高校中,也有借助网络扩大知名度的“网红高校”。

    我国有“网红高校”之称的2所985高校,其中第2所的排名直逼北大。

    1、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是我国福建地区的一所985高校,地处厦门这样的海滨城市,学校风景着实漂亮,因此被称为中国最美大学。

    厦门大学这些年凭借着自身优越的校园环境一步步成为“网红高校”,也成为了考生心目中的“香饽饽”。

    除了校园环境,厦大也因出了“某某良”而在全国媒体面前秀了一波存在感。

    虽然这样的存在感不是厦大所希望的,但是这对于学校成为“网红高校”也算是“出了一些力”。

    2、武汉大学

    厦大是靠校园环境和“某某良事件”刷存在感,走红网络,成为“网红高校”。

    武汉大学走红的背后除了校园环境,还有着另一样绝密武器,那就是“校花”。武汉大学的校园环境十分不错,校中的樱花十分有名。

    每年的樱花盛开季,武大人满为患,各大媒体也是争相报道,武大一时间曝光率大增。

    武大“校花”黄灿灿在各大媒体也相当高调,各种美照让网友目不暇接,武大“校花”黄灿灿的每一次曝光都相当于给武大增加了 知名度,虽然武大的知名度已经够高了。

    厦大和武大被称为“网红高校”,但是他们并不是只会炒作的“花架子”,而是有真正实力的两所牛校。

    厦大的成立跟华侨的帮助密不可分,如今位列国家985和“双一流A”序列,学校的经济、管理、海洋、生物、化学都是王牌,全国一流。

    武大的水利、马克思、遥感全国难逢敌手,在校友会的排名榜上,武大常年位居前十,甚至曾排在第三名,排名直逼第二名的北京大学,实力之强可见一斑。

    如今传统媒体已经式微,新媒体兴起,高校也可以利用新媒体来扩大自己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当然,一所学校归根结底能不能被人认可,还是要看学校的学术实力。

    所以高校在做好宣传工作的同时,要更注意自身学术实力的提升,毕竟学术实力才是一所学校最本质的东西。

    中国进步“最快的”10所大学,名气不大发展猛,实力不逊色211!

    近十年以来,中国大学教育的发展是飞速的。有的大学随着学科实力的下降和师资力量的流失慢慢的走向了没落,而有些高校却在3000所高校之中逆流而上,完成对某一些曾经名牌大学的超越并实现逆袭。现阶段有10所国内的普通本科院校,它们虽然不是天生的赢家,不能头顶211和985大学的荣耀光环,但在最近十余年来已经是实现了自己的一个华丽转身,在实力上许多高校已经是能跻身全国百强。今天小编也是给大家盘点一下中国10所进步最快的大学,其中9所为双非大学。

大学
地区
2007年综合排名
2017年综合排名
排名提升
985高校
211高校
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
197
92
105
非985
非211
宁波大学
浙江
183
104
79
非985
非211
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
170
96
74
非985
非211
长安大学
陕西
108
42
66
非985
211
深圳大学
广东
141
76
65
非985
非211
安徽师范大学
安徽
168
107
61
非985
非211
南京邮电大学
江苏
181
129
52
非985
非211
华侨大学
福建
185
141
44
非985
非211
广州大学
广东
196
155
41
非985
非211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
114
75
39
非985
非211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从以上图表中实力最强的、进步最巨大的就是浙江师范大学、宁波大学、长安大学、深圳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为代表的10所高校了,其中长安大学为211大学,下面我们也是着重选择几所具有代表的高校来做一下介绍。

    1、浙江师范大学、宁波大学

    按理说以整个浙江省在全国的地位以及历年的教育水平来讲,浙江省不应该只有一所985重点大学。但由于教育政策方针的调整,使得浙江省集结了全省之力办了一所浙江大学,虽然浙大目前在全国十分亮眼,但是其它省内的高校的发展的比较一般了,因为没有得到像211和985工程的支持,在资金和名气上长期处于下风,虽然在整个浙江所处的地域优势还是比较明显,可毕竟你还不是重点大学。不过话虽如此,浙江师范大学和宁波大学这两所高校的发展我们有目共睹,浙师大主师范类特色路线发展,常年下来累积了不少的金口碑。宁大聘请过中国第一科学家杨振宁教授做科学的支撑(注:钱学森中国最伟大科学家这不矛盾),最终在力学中宁大也是成功了入选了一个双一流学科。

    2、深圳大学

    深圳大学的地域优势算得是非常的优越了,在生源上的录取来看是完全不用担心的,正是这一点也是加速了深大近十年的高速发展,目前深大的实力已经是超越了近半数的211大学,相信未来高校发展的势头会更加猛烈。

    3、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的教育一直不温不火,最有名气的就是当属厦门大学了,而目前厦门大学在985院校中也只是处于中流偏下而已,而其它福建的高校就显得有些默默无闻了,详细很难有东北的朋友能报出几所福建省的高校。但其实在福建省,福建师范大学还是具有一定的实力的,更重要的是它还只是一所非211非985院校。当然这所高校的办学特色跟其校名是相匹配的,就是师范类建设高校,目前实力也是高居全国百强!

    更多进步最快高校的盘点可以查看以上图表进行研究,当然了学校的发展本身就是不进则退,高校更应该着眼学科实力的发展,因为越努力越幸运,假设高校没有强大的学科实力作为支撑,再多的教育建设项目想砸都砸不到你的头上来,不是吗?

    长远来看,作为新时期高新技术行业的关键驱动因素,在国家政策推动下,我国高等教育行业还进一步提升质量和规模,尤其是民办高等教育,未来前景大好。

    教育部1999年发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高等教育入学率接近15%”的目标,自此高校规模不断扩大;而在2010年后,尤其教育部2012年发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之后,高教整体增速平稳。

    到2017年,中国高等教育学校(机构)数共有4528所。其中,研究生培养机构815所,普通高等学校2631所,成人高等学校282所,其他民办高等教育机构800所。

    在高校规模不断扩大下,2016年便实现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的目标。过去十年,我国高校招生人数的增速逐年下降,扩招趋势明显放缓。数据显示,高等教育机构招生人数由2011年的24.7百万人增至2017年的29.6百万人,复合年增长率3.0%。

    未来,根据政策指引,公办普通本科招生规模将相对稳定,招生增量将主要来自职教、继教、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及扩大民办教育和合作办学。预计到2021年,高等教育机构招生人数将达到33.0百万人。

    尽管高校规模扩张放缓,但在民办教育等推动下,行业发展有望维持增长势头。目前,中国高等教育行业的总收益由2011年的6880亿元增至2017年的10602亿元,复合年增长率7.5%。未来,预期中国高等教育行业的总收益将进一步增至2021年的人民币13952亿元,2017年至2021年的复合年增长率7.1%。

本文采编:CY315

版权提示: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可研报告
专精特新
商业计划书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