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80后、90后、95后“掌控”千亿国企!企业怎么评估其个人能力?她们拿什么领导别人?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企业发展分析,企业稳、企业家稳则经济全局才稳【图】

    西安高新控股的一纸公告

    刷新了大家对“年轻有为”的认识,

    公告显示

    该公司新上任的两名董事:

    一个是去年刚刚师范大学毕业的1995年女生

    一个是前年三本毕业、入职不到半年的1993年女生

    平均年龄24岁的两个女孩,在2018年9月出任了资产1270亿余元的国有企业西安高新控股公司董事,而该公司的新任董事长,竟然是一名仅有人才市场工作经验的1984年的女子。

    当时发的简历如下:

    • 李甜,女,汉族,1984年8月出生,大学本科学历。历任西安佰仕达人才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员工。现任西安高新控股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董事长兼总经理。

    • 赵雪莹,女,汉族,1993年出生,籍贯宁夏银川,2016年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2016年8月至2018年3月,就职于华夏银行银川分行。现任西安高新控股有限公司董事。

    • 朱玥,女,汉族,1995年出生,籍贯陕西西安,2017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现任西安高新控股有限公司董事。

    这么一则公告看下来,

    让不少人为自己感叹,

    还真有点虚度光阴的感觉。

    1995年和1993年生的,这个年龄,大多数人还处于职业的起步阶段,但人家已经是一家上千亿资产的公司的董事了。

    而更为蹊跷的是,这三名高管竟然都没什么从业经验,两名董事一个去年刚刚毕业,一个入职不到半年,这么短的时间里就能完成从职场雏儿到企业决策层、从普通职工到董长的华丽转变,这个速度不是一般的快,能力不是一般的强。

    而新任董事长,原来还是西安一家人才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的员工,她怎么就得了秘籍,一夜之间修炼出了盖世神功,能当千亿资产企业的舵手、当家人?

    这么看来,

    选择这三个人的动机

    的确存疑了。

    企业怎么评估其个人能力?

    毕业院校?个人履历?

    辉煌的过去?

    她们又该拿什么领导别人?

    就不怕选错了人,所托非人?

    西安高新可是一家资产过千亿的国有企业,在当地举足轻重,有关部门怎么就这么放心地把企业交给她们?

    西安高新控股公司情况:

    西安高新控股公司成立于2003年10月,注册资本11.3亿元,其中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占出资总额70%。2018年上半年债券半年度报告材料显示,西安高新控股的总资产为1270.38亿元,净资产为402.74亿元。

    根据该公司10月31日发布的财务报表显示,2018年1-9月,西安高新控股有限公司实现营业收入约8.2亿元,净利润为1.51亿元。截至2018年9月,西安高新控股公司的总资产约为1280.9亿元,总负债约为885.48亿元,净资产约为403.6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该公司6月15日发布的《西安高新控股有限公司主体与相关债项2018年度跟踪评级报告》中,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诚信国际)维持了该公司的主体信用AAA评级,评级展望为稳定。而该公司目前存续的10只债券中,除“17西安高新CP002”评级为A-外,其余均为AAA级。但同时,中诚信国际也提到了公司债务负担仍然较重,且面临一定偿债压力,对外担保金额较大,占净资产比例高,存在一定的或有风险。

    新任董事长、总经理、法定代表人李甜曾工作的西安佰仕达人才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是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的下属国有企业,性质是人力资源中介服务机构。

    赵雪莹曾就读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其官网显示:该学院是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联合社会力量以新机制、新模式于2004年创办的全日制本科院校;2012年,学院成为同类院校中首批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自2013年起,学院全部专业在陕西省升入二批次本科招生,也是陕西省当年同类院校中唯一一所二本招生院校。

    那么,由如此年轻的3人担任这家千亿级别国企的高管,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法律规定,是否符合企业的用人要求呢?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工商总局围绕“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全面推进商事制度改革,通过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先照后证”改革、“多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简易注销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努力提升企业注册便利化程度,不断改善企业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推动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格局,在改革发展全局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夯实了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促进了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动能,扩大了就业和税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从2013年到2016年,我国营商环境世界排名提高了18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企业发展呈以下主要特点:

    1、商事制度改革效果显著,企业总量快速增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工商总局和全国各级工商机关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支持服务市场主体发展,自2014年3月1日起在全国全面推行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着力降低企业登记门槛,提高企业注册便利化程度,优化企业营商环境。世界银行公布的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中国营商便利度综合前沿距离分数由2012年~2013年的61.13上升到2015年~2016年的64.28,提高了3.15分,中国在全球营商便利度排名由第96位上升到第78位,提升了18位。其中,开办企业便利度前沿距离分数由68.72上升到81.02,提高了12.3分。中国在全球开办企业便利度排名由第158位上升到第127位,提升了31位。

    改革激发市场活力,企业总量快速增长。截至2017年9月,全国实有企业总量2907.23万户,注册资本(金)总额274.31万亿元,相比2012年9月底的1342.80万户和80.15万亿元,分别增长116.5%和242.3%。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实有企业数量和注册资本(金)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6.7%和27.9%,尤其是2014年商事制度改革以来,同比增速迈上新台阶,企业数量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

    2、社会投资活力迸发,千人企业数量翻番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投资活力迸发,日均新设企业量呈加速增长态势,尤其是商事制度改革后,日均新设企业量超过万户,2017年前三季度日均新设企业量更是达到1.65万户,为近年最高值,是改革前日均新设企业数量的2倍以上。

    新设企业的高速增长使得我国千人企业量快速提升。根据2016年底人口数(13.83亿人)计算,到2017年9月底我国每千人拥有企业数量为21.03户,相比2012年底的10.09户翻了一番,尤其是商事制度改革以来,每千人拥有企业数量快速增长,每年以18.7%的速度增长,增速较商改前提高8.9个百分点。

    分地区看,千人企业拥有量较高的省份多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上海市每千人拥有企业数量最多,为75.46户;北京市每千人拥有企业数量69.58户,位居第二。广东、江苏、浙江、天津、福建、重庆、山东、海南和宁夏等省区市的千人拥有企业数量也超过20户。

    3、国有经济实力壮大,民营经济活力迸发

    截至2017年9月,全国实有内资企业2854.96万户,注册资本250.94万亿元,相比2012年9月底分别增长119.8%和266.1%,其中私营企业增长较快,实有企业数量和注册资本分别增长146.0%和454.7%,是我国企业发展的生力军;外国(地区)投资企业实有52.27万户,注册资本23.38万亿元,相比2012年9月底分别增长18.8%和101.4%。

    企业改制有序推进,国有经济实力进一步壮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推动企业兼并重组,鼓励其做大做强。截至2017年9月,全国实有内资(非私营)企业247.67万户,占到企业总量的8.5%,注册资本达到85.55万亿元,占到企业注册资本总额的31.2%。内资(非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本由2012年9月底的1620.36万元增加到2017年9月底的3454.29万元,增长了113.2%。从历年变化情况来看,2012年~2014年内资(非私营)企业实有数量同比增长均为负值,注册资本增速也较为缓慢,表明企业处于不断兼并重组的深化调整中;2015年以来内资(非私营)企业数量实现正增长,且注册资本增速也有较大提升,达20%左右,国有经济实力进一步壮大。

    民间投资持续活跃,私营经济比例显著提升。十八届三中全会充分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和地位,为进一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契机。商事制度改革大大降低了创业门槛,2015年国家大力打造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经济发展新引擎,在创新体制机制、优化财税政策等领域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截至2017年9月,实有私营企业2607.29万户,注册资本165.38万亿元,分别占企业总量的89.7%和60.3%,私营企业数量和注册资本(金)占比分别较2012年9月底提高10.8和23.1个百分点。党的十八大以来,私营企业数量和注册资本对企业总量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98.9%和69.8%,是企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近年来,以私营企业为主体的民营经济活力迸发,党的十八大以来私营企业数量增长146.0%,较企业总体高29.5个百分点,私营企业注册资本增长454.7%,较企业总体高212.4个百分点。

    外国(地区)投资企业稳步增长,东部地区备受青睐。利用外资是我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和开放型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国务院于2017年1月和8月分别发布了《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的通知》和《关于促进外资增长若干措施的通知》,为进一步促进外国(地区)投资企业发展奠定基础。

    截至2017年9月,我国实有外国(地区)投资企业52.27万户,注册资本23.38万亿元,分别较2012年9月底增长18.8%和92.5%。从历年趋势看,2012年和2013年新登记外国(地区)投资企业数量有所回落,随着商事制度改革的实施及对外国(地区)投资企业设立条件的放宽,2014年以来呈逐年上升态势,2016年新登记外国(地区)投资企业数量创近年新高,达4.82万户;2014年、2015年和2016年每年新登记外国(地区)投资企业数量同比增长率分别为5.8%、10.0%和13.9%。

    分地区看,开放度较高的经济发达省市新增外国(地区)投资企业量较多,其中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北京分别新增2.74万户、2.21万户、0.77万户、0.75万户和0.46万户,分别占全国新增外国(地区)投资企业总量的33.0%、26.6%、9.3%、9.0%和5.6%。以上各省市实有外国(地区)投资企业量增长较快,主要受自贸区设立及外商投资环境改善等因素影响。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增外国(地区)投资企业主要集中在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新增企业量分别达7.34万户、2.27万户、1.46万户。

    外国(地区)投资企业主要来自亚洲。截至2017年9月,外国(地区)投资企业中占比位居前五的国家(地区)分别为香港(41.4%)、台湾(9.1%)、日本(6.1%)、韩国(5.9%)、美国(5.9%)。

    4、政策效果突出,小微企业成为大众创业生力军

    小微企业在稳增长、扩就业、促创新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国务院及各级政府极为重视其发展,2014年11月国务院公布《关于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了10个方面的政策措施。工商总局于2017年5月出台《关于深入推进“放管服”多措并举助力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意见》,要求从重点工作着手,切实履行好“放管服”职能,为小微企业提供精准服务。

    2012年9月至2017年9月期间,注册资本(金)在1000万元以下的中小企业成为增长主力,对企业总体数量增长贡献率达到85.0%。其中,注册资本(金)100万~500万元的企业增长数量最多,占各规模段企业比重达39.9%,年均增长率最高为25.6%,其次是注册资本(金)为500万~1000万元的企业,年均增长率为24.5%。

    从不同规模企业数量的增长趋势看,注册资本(金)100万~500万元的企业自2013年以来迅速增长,于2014年新增企业量超过注册资本(金)0-50万元的企业,位居各规模段新设企业量首位,其2013、2014、2015、2016年4年新增企业数量同比增长率分别为28.0%、91.6%、26.8%和31.5%;从增长率看,注册资本(金)500万~1000万元的新设企业量增长较快,2014年、2015年、2016年3年新增企业数量同比增长率分别为95.2%、37.6%和34.6%。反映党中央国务院各项扶持政策、包括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内的政府各部门各项支持措施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促进了中小企业加快发展。

    5、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兴产业发展突出

    随着国家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大力推进,整个社会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国务院2014年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务院2016年11月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国家发展改革委2013年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有关条目进行了调整。党的十八大以来,各个产业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以现代农业为代表的第一产业企业从36.31万户增加到105.54万户,年均增长率为23.8%,在三大产业中增速最高;其次是第三产业,企业量年均增速达17.1%。

    从产业结构比例看,第三产业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注册资本(金)总量占比都超过七成,分别达到了75.3%和74.4%,相比2012年9月底分别增加了4.2和9.3个百分点。而同期,第一产业占比分别增加了1.1和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分别降低了5.3和9.6个百分点。这反映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利用各行业企业注册资本(金)年均增速和各行业注册资本(金)总额比重两项指标,构建产业分布“波士顿矩阵”,可以看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资本占比大、年均增长速度快,属于优势行业;制造业资本年均增速(为14.2%)低于总体平均增速(27.9%),但规模较大,属于当前的主导行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金融业、建筑业等虽然规模并不大,但年均增长较快,属于具有发展潜力的行业;采矿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房地产业等资本规模较小、增长较为平稳,属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行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等现代服务行业资本保持较高速度增长,年均增速均超40%。制造业和采矿业无论在企业数量上还是在企业注册资本(金)上,年均增速都在各行业末尾,企业量年均增速分别为7.4%和0.6%,但高技术制造业17.26万户,年均增速为7.7%,高于制造业平均增速0.3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新兴产业正在加速成长,创新步伐加快,新的增长点正在加速培育。

    6、各地区企业竞相发展,中西部企业表现优异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工商总局积极支持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服务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针对不同区域的优势和特点,实施分类指导,支持建立和完善工商区域合作机制,积极促进区域经贸合作与交流。各地工商部门立足实际,加强区域合作,为促进各区域优势互补、互利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各地区企业均实现了较快增长。其中,中西部地区表现优异,党的十八大以来企业数量年均分别增长16.9%和16.8%,注册资本年均分别增长31.3%和31.9%。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西部地区的企业数量和注册资本(金)占比均有所提升;东部地区企业数量占比提升1.7个百分点,但注册资本(金)占比降低3.6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企业增长相对东中西部稍慢,国企占比高,产能过剩严重,企业总量和注册资本(金)占比均呈下降态势,分别下降2.0和0.6个百分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企业数量年均增速超过20%的有8个省区,分别为西藏(26.4%)、贵州(23.9%)、山东(21.9%)、广东(21.7%)、河北(21.2%)、安徽(21.0%)、青海(20.7%)和宁夏(20.1%)。其中,西藏、贵州和青海三省区企业数量年均增速在西部地区位列前三,分别为26.4%、23.9%和20.7%。中部地区的安徽、河南企业数量年均增速较高,分别为21.0%和18.9%。东部地区企业量保持较高增长态势,其中山东、广东和河北的年均增速位居东部地区前三,分别为21.9%、21.7%和21.2%。东北地区企业发展相对迟缓,其中吉林年均增速最高,为13.0%,辽宁和黑龙江年均增速未达10%。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省区市企业注册资本年均增速较高,均超20%,其中年均增速超过40%的省区市有3个,分别为西藏(65.6%)、北京(45.5%)和贵州(44.6%)。

    东部地区现代服务业加速集聚,中西部地区基建、制造等实业快速发展。东部地区偏好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服务业、金融业和租赁商务服务业;中部地区偏好建筑业、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和制造业;西部地区偏好建筑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供应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产业偏好系数分别达1.40、1.22和1.15;东北地区偏好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建筑业和制造业。
“企业稳、企业家稳则经济全局才稳”

    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中央明确提出“六稳”要求,给出了宏观政策调整的目标和方向,其中稳就业必须以稳企业、稳企业家为前提,而要做到稳企业家,关键是搞好稳预期。只要“六稳”做好了,经济就不会失速,就能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六稳”与中国当前的经济增长和未来的中长期高质量发展关系密切。中央明确提出“六稳”要求,并在宏观政策调控上作出及时调整,是审时度势作出的正确决策。只要“六稳”做好了,经济就不会失速,就能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六稳”的前提是什么?刘迎秋认为,“六稳”把就业放在第一位,是因为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也关系到经济社会的稳定大局。而稳就业的基础是稳企业。稳企业就得稳企业家。这需要很多办法,包括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搬掉“三座大山”,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等。“但是当前最重要的是两条,一方面是政策要稳,包括对待民企和国企的政策要平等,已有的政策要稳步落实。另一方面制度也要稳。”

    “六稳”给出了宏观政策调整的目标和方向,其中稳就业必须以稳企业、稳企业家为前提,而要做到稳企业家,关键是搞好稳预期。要搞好稳预期,就要长期坚持、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动摇,坚持用科学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困难和问题不动摇。唯此,才能真正实现“六稳”,从而才能够避免经济持续下滑,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实现国民经济中长期平稳协调健康发展。

    世界中文报业协会主席姜在忠表示,长期以来世界传播模式呈现出发达国家主导、发展中国家附属的倾斜态势,直至近几年,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相继崛起,引起世界力量发生变化,国际格局重心逐渐由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国际话语秩序由传统的二元对立向多元互动转变。今天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中国,有责任也有条件向世界宣讲自己的主张,弘扬自己的价值,讲好自己的故事,以获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同时也是为世界的和平和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姜在忠倡议,所有海内外的中外媒体都应当自觉担当起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和重任。将采访的主角投向中国这一源源不断的新闻富矿,用独特的视角和国际化的表达,描绘中华民族崛起的辉煌篇章,努力成为世界认识中国及中国认识世界的桥梁。而要扮演好这个角色,在当前的传播形势下,媒体人应当做到守正创新,立破并举,担当作为,要有所坚持,又要有所突破。一方面要从传播内容入手,找好故事题材。另一方面要从传播手段入手,学习和借鉴相关的技术,充分发挥好互联网等现代传播的增量效应,打通新旧媒体的融合渠道,重塑传媒产品的内容生态,实现中国故事的多样化、可视化表达。同时还可通过媒体间合作与交流,进一步让中国声音抵达国际舆论场。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张研农介绍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今年迎来了改革开放40周年,经济实力跃上了新台阶。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1%,占世界经济比重提高到15%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实现了小康,逐步富裕了起来,社会保持了和谐稳定。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倡导构建全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贡献了更多的中国智慧。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表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基本知识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文化是什么?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什么?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当我们文化机构拥有自信的时候,我们就能讲好中国故事,我们就能展示自己的魅力,我们能使世界各国的人民共同受益,这就是我们的责任。”

本文采编:CY315

版权提示: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