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马拉松及相关运动直接从业人口数达到72万,间接从业人口数200万,共272万;年度产业总规模达700亿。2014年,马拉松赛事审批松绑,它成为产业爆发的起点。
2017年全国共有1102场规模赛事(指800人以上的赛事)举行,其中路跑723场,占比65.6%,是主要的赛事类型;而非铺装路面赛事(越野赛为主)和其他赛事共379场。
2017年的1102场规模赛事达到498万人次的参赛规模,比2016年的280万增长了77.9%。其中全程马拉松赛事的参赛人次最高,各项目组别的参赛人次突破了235万人次,其次为半程马拉松赛事,各项目组别参赛人次突破了134万人次。
赛事数量分布,与中国经济实力强弱格局高度吻合,可见举办大型马拉松赛事,离不开一定的经济基础。
在2017年的规模赛事数量方面,排名前三的省份为浙江省152场、江苏省149场和广东省103场,而2016年的前三名分别为江苏省37场,北京市33场,广东省25场。
有意思的是,赛事数量三强的排位,与除掉直辖市后的2017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正好吻合。
这解释了为什么经济强省山东,赛事数量要远远低于三者,全年只有61场——马拉松是有闲阶级的游戏,与收入挂钩的程度,比与GDP总量挂钩的程度还要高。
马拉松赛事发展东强西弱的格局外,也有些例外。比如云南,2017年共举办43场。宜人的气候条件,让云南具备全年可跑的条件,也是重要原因。
另外,四川省、江西省、重庆市和甘肃省,成为赛数数量增长最快的地区。
从一线城市到四线,马拉松逐渐下沉
马拉松的普及推广,一方面是从东部到西部,另一方面,也遵循着从直辖市到省会到地级市,从一线到二三四线城市的轨迹。
中国最早的马拉松赛事是1981年,举办地是北京,参赛人数也只有86人。
千禧年之前,马拉松的推广极其缓慢。1996年直到2003年,赛事总数维持在6场,举办城市分别是北京、天津、大连、杭州、西安、上海,都是经济发展和国际化程度相当高的地区。
2003年后,海口加入举办行列,成为二线城市最早的一个。随后马拉松举办城市陆续增加,不过仍然没迎来爆发期。
《我国城市马拉松赛事治理研究》提到,2003年~2009年,二线城市中仅有6个城市举办了马拉松赛事,分别是海口、南宁、扬州、郑州、福州和珠海。
2014年底的转折点到来后,马拉松开始向三线城市下沉。一些四线城市,如丹东、黄山、营口、衡水、丽水等,甚至部分五线城市,如荆门、儋州,都相继推出马拉松赛事。
截止到2017年,马拉松赛事已覆盖到全国31个省、区、市的234个城市。
不过在省会城市中,乌鲁木齐、拉萨、西宁这几个常识,目前仍然没有以城市命名的马拉松赛事。一方面是受经济水平和人口密度的影响,另一方面,与自然条件不适合也有关系。
马拉松赛事对赛道规划、电视转播、医疗保障,包括交通、应急能力和住宿、餐饮业服务水准,都有很高要求。赛事水准,是城市综合实力的直接体现。赛事等级,则是衡量一座城市马拉松赛事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
2012年,中国田径协会对标国际田径联合会,根据赛事质量、规模、影响力,推出金银铜牌的马拉松赛事管理层级认证体系。不过在北京、上海外,马拉松赛事的城市竞争并没有严格遵循经济实力的排位,受政策推送和发展历史影响很大。
比如五个较早夺金的城市,一线城市只有北京、上海入选,扬州、厦门还不是省会。兰州在西部的经济实力也相当靠后,但目前也是双金赛事举办地。
东营作为一个四线小城,能够力压深圳,并在广州之前夺得金标。2018年,有70个国家和地区的31976人报名参赛。
一方面,它说明马拉松的城市竞争之激烈,一二线重点城市,都无法建立绝对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对那些经济实力不起眼的中小城市而言,相对于大型展会,马拉松是一项相对容易弯道超车的赛事,政策扶持、产业整合得当,完全可能力压重点城市。
版权提示: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