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28位证券从业人员去年被罚7200多万元 某券商经理独占八成, 截至2018年一季度,全国共有证券公司131家,券商将迎三大利润增长点 头部券商最受益【图】

    一直以来,“借用他人证券账户炒股”、“私下接受客户委托炒股”是证券业明确禁止的规定。

    近日,《证券日报》根据证监会通报情况不完全统计发现,2018年全年,28位从业人员因“利用他人证券账户违规买卖股票”、“私下接受客户委托进行证券交易”等案件被处罚,被没收违法所得共1931.7万元,处罚金额共5281.72万元,合计罚没金额达7212.47万元,其中单笔最高罚没金额高达5734万元。监管部门执法严格,处罚力度加大。

    去年证券从业人员处罚案件共24起

    上周五,证监会通报了《2018年证监会行政处罚情况综述》,对资本市场乱象,违法违规行为的执法工作进行了通报。公告显示,2018年全年,证监会全年作出行政处罚决定310件,同比增长38.39%,罚没款金额106.41亿元,同比增长42.28%,市场禁入50人,同比增长13.64%。

    按处罚类型来看,信息披露违法类案件处罚共56起,操纵市场案件处罚共38起,内幕交易类案件处罚共87起,中介机构违法类案件处罚共13起,私募基金领域违法案件处罚共10起,短线交易案件处罚共13起,从业人员违法违规案件处罚共24起。另外,证监会还对编造传播虚假信息、超比例持股未披露、法人非法利用他人账户、期货市场违法等50余起其他类型案件依法作出行政处罚。

    在所有处罚当中,对证券从业人员的处罚是证券业最关注的部分。根据《证券法》相关规定:证券公司从业人员在任期或者法定限期内,不得直接或者以化名、借他人名义持有、买卖股票,也不得收受他人赠送的股票。不得未经过其依法设立的营业场所私下接受客户委托买卖证券。违反者责令依法处理非法持有的股票,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买卖股票等值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不过,仍有少数人员罔顾法律禁令,贪图不正当利益,最终被监管部门予以处罚。《证券日报》根据证监会通报情况不完全统计,2018年全年,28位从业人员因”利用他人证券账户违规买卖股票“、”私下接受客户委托进行证券交易“等案件被处罚,处罚力度加大。

    具体而言,去年全年公布的28名被罚证券从业人员中,除由证监会直接开出的罚单外,广东证监局、山东证监局、安徽证监局、上海证监局、深圳证监局等地方监管部门也对违法违规的证券从业人员进行了依法惩处。从处罚金额来看,28位证券从业人员共计被没收违法所得1931.7万元,罚款金额共计5281.72万元,合计罚没金额达7212.47万元,其中单笔最高罚没金额高达5734万元。

    此外,证监会还对部分人员采取了5年证券市场禁入、10年证券市场禁入的处罚措施,其余从业人员给予警告,责令改正。

    某营业部总经理屡触红线 被罚没5734万元

    28位处罚的从业人员,六成为证券公司营业部人员,包括营业部总经理、客户经理等。除此之外,证券公司机构销售部总经理、基金业务部总经理、自营衍生品部投资经理、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等职务也在通报处罚的名单当中,被处罚者以“70后”和“80后”为主。

    从罚没金额来看,某证券公司腾冲光华东路证券营业部任总经理在任职期间,控制使用他人证券账户进行证券交易,累计买入股票成交金额约3亿元,已卖出股票获利约1433万元。对于上述违法违规行为,上海证监局决定责令该人员依法处理非法持有的剩余股票,没收已获违法所得约1433万元,并处以约4301万元罚款,合计罚没金额达5734万元。

    除此之外,10万元至50万元的处罚金额的情况较多。

    对此,证监会表示,证券从业人员是资本市场建设发展的重要参与者,遵法守规是最基本的从业要求,但部分从业人员贪图不正当利益,罔顾法律禁令,淡漠职业道德,必须依法追究法律责任。证监会将以一贯的严格执法治理行业乱象,督促从业人员切实提高合规意识,保持对法律的敬畏,规范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截至2018年一季度,全国共有证券公司131家,较2016年底增加了2家。根据证监会对于2017年证券公司分类结果,与2016年多家公司评级大幅下调不同的是,2017年评级结果有所改善,A类券商家数由2016年的36家升至40家,B类由51家降至48家,C类则由8家增至9家。仍没有券商获得AAA的最高级别。

    自2015年股市大幅波动之后,在监管加强以及证券公司对自身资产质量重视双重努力下,证券行业资产规模与质量实现双提升。据证券业协会统计,截至2017年底,131家证券公司总资产为6.14万亿元,同比增长6.0%;净资产为1.85万亿元,同比增长12.8%。截至2018年一季度,131家证券公司总资产为6.41万亿元,净资产为1.89万亿元。

    券商将迎三大利润增长点 头部券商最受益

    《红周刊》:2019年影响券商利润的核心要点都有哪些?

    陈福:我认为主要有三点。一是投行资本化,政策的放开会对券商参与的私募股权基金带来一定利润增量。具体来说,2018年IPO受到比较明显的约束,从2017年每周上市6-7家,下降到2018年每周上市2-3家,IPO体量的萎缩,对私募股权基金的退出造成不小的影响。

    但2019年,虽然存量IPO数量不会发生明显改变,但科创板作为增量,让私募股权基金的退出更加顺畅。

    目前来看,头部券商的私募股权基金有的已经达到了3000亿元,比市场上独立的创投机构还要强大。例如中信证券2017年在一级市场获得了23个亿的利润。而科创板的推出,意味着项目退出渠道更为顺畅,可能带来直接的利润增长。历史上2004年中小板、2009年创业板以及2013年新三板扩容,都是投行业务上一个台阶的进程。

    另外,对于再融资的规定,也从要满足前后两次间隔18个月,下降为间隔6个月即可,无论是IPO,还是再融资,2019年都比2018年要更为有利。

    《红周刊》:第二点是什么?

    陈福:二是衍生品市场。随着A股纳入MSCI指数的权重提升和入选富时指数,外资在A股的占比将越来越高,话语权越来越重,他们强烈的风险对冲需求,使衍生品的放开势在必行。

    目前衍生品市场逐渐放开的有两个维度:场内衍生品和场外衍生品股指期货和期权。场内衍生品包括期货和期权,其中,股指期货目前有沪深300股指期货、中证500股指期货、5年期和10年期国债期货。2015年年中股市剧烈波动后,股指期货被政策严格监管了起来,现在出现了放松的迹象,例如交易保证金调整、平今仓手续费下调、日内交易限额大幅宽松等。

    场内衍生品还有一个种类是股票期权,目前市场上只有一只2015年2月9日上线的上证50ETF期权。2018年12月,深交所副总经理王红表示,力争实现深市ETF期权零的突破。我们判断2019年ETF期权将有所扩容。

    场外衍生品主要是个股期权和互换业务,目前名义本金3000多亿元,证监会发放了7张一级交易商牌照和多张二级交易商牌照,其中,部分头部券商2018年盈利可达5-10亿元。最近,场外衍生品也在扩容,如推出信用缓释工具CRM、大商所推出商品互换业务。

    《红周刊》:另外,我知道在汇率衍生品上,国泰君安目前拿了一个牌照,大门逐渐在向资本市场的衍生品的工具敞开。

    陈福:敞开是必然的,但最受益的还是头部券商,因为首先做衍生品需要建立专业的团队,有风险对冲的技术手段。另外,还要有雄厚的资本金支撑。更重要的是,这项业务需要监管部门颁发牌照,头部券商具备先行先试的优势。

    《红周刊》:最后一点又是什么?

    陈福:是财富管理。最近十余年,国际投行重点发力领域就是财富管理。2017年末,瑞银、大摩、美银美林的财富管理规模均逾2万亿美元,位列全球前三。小摩、高盛亦跻身全球前十。2017年,瑞银、大摩的财富管理业务净收入为156和168亿美元。与美国类似,中国的财富管理市场也有很大的空间,但相比美国投行做的更多是帮助客户做财富规划、人生规划等,中国目前还停留在初级的代销产品阶段。例如一些专精经纪业务的中小型券商,在网站上销售公募基金。一些大型券商有实力承销一些更高端的产品,例如信托、私募基金等。

    在目前的初级阶段,是否能成为先行者和客户结构优劣有很大关系,私募、信托这些非标产品都有100万的投资门槛,高净值客户越多,做起来才能更顺利。这一点上,老牌券商更具优势。

    另外,大型券商还有一项重要业务——主经纪商业务,帮助想要发产品的私募做托管结算、产品发行等服务。这帮助大型券商留存了一批高净值客户,所以在开展衍生品的时候,头部券商具有巨大的优势。

    中小券商经纪业务触及天花板

    《红周刊》:从美国来看,一些中小券商因为资金比拼不过大券商,所以聚焦某一部分业务,走差异化路线,国内这一模式可行吗?

    陈福:我认为,随着头部券商越来越综合化,未来中小券商只能选择某一业务做好差异化。国内的一些中小券商已经有在经纪业务、资管业务、投行业务上聚焦发力了,但目前来看存在着诸多掣肘因素。

    对区域性券商来说,在互联网开户没有大规模实行的时候,是有生存空间的。但是在互联网开户兴起后,加上一人三户的政策,投资者就会选择佣金比较低的互联网券商开户,总体而言大券商会更有优势。

    对中小券商来说,互联网导流也已经不是最佳的方案了,2015年时以前,券商和互联网平台合作导流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最近两三年,导流效果边际递减,而且互联网巨头也在入股头部券商,例如腾讯入股中金,阿里入股华泰。这些都在挤占中小券商经纪业务的市场。

    《红周刊》:今年以来,中小券商和金融科技结合的例子屡见不鲜,这会成为中小券商做差异化的一个方向吗?

    陈福:国外投行布局科技金融的脚步已经走的很快了,做科技金融利好有两个方面,一是提升公司的内部效率,包括业务流程和投资者用户体验。二是美国投行用科技金融拓展收入来源,以前美国投行主要的客户群体是高净值人群,最近几年想要发展大众客户,大众客户的最主要需求是互联网信贷业务,所以美国投行想通过科技金融切到这个市场中去。

    但在国内,通过科技金融拓宽营业范畴还受到政策约束,更多的是在产品端的合作,用于提升内部效率和客户体验。

本文采编:CY315

版权提示: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可研报告
专精特新
商业计划书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