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球银行1000强”新鲜出炉及2019年银行市场分析及预测[图]

    7月1日,英国《银行家》杂志 (The Banker)公布了“2019年全球银行1000强”榜单。榜单显示全球银行业的发展进入稳健增长的阶段,多项指标表现良好。截至2018年末,全球1000大银行一级资本总额合计8.29万亿美元,高于去年的8.23万亿美元,达到2010年低谷后的最高值,一级资本与总资产比值从2010年的5.14%提高到2019年的6.75%。但与此同时,全球银行业利润则呈下降趋势,截至2018年末全球1000大银行净资产收益率(ROE)下降了2个百分点至9.56%,低于通常认为的12%的良好水平。

    中国主要银行在榜单中仍保持领先位置,多数银行排名继续提升,展示了我国银行业总体运行稳健,保持良好发展态势。《银行家》杂志编辑布莱恩•凯普兰(Brian Capllen)表示:“中资银行在今年的排行榜中依旧保持着领先位置,产生的银行利润总额位居世界第一,比美资银行利润总额多了近四分之一。”

    中国四家大型商业银行再次位列1000大银行前四名。与2018年榜单相比,前10大银行名单整体基本保持不变,中国的四家大型银行连续第二年包揽排行榜前四名,其中中国工商银行(5.920, 0.03, 0.51%)连续七年名列榜首,中国建设银行(7.460, 0.02, 0.27%)保持第二名位置不变,中国农业银行(3.620,0.02, 0.56%)上升一位至第三名,中国银行排名第四位。除前四名以外,包括摩根大通、美国银行、富国银行和花旗银行在内的四家美国银行分列五至八位,英国汇丰银行上升一位取代日本三菱日联金融集团排至第九位。

2019年全球银行1000强榜单净利润额排名前五的银行

2019年全球银行1000强榜单前十名

    很多中资银行排名有所提升。全球排名前100的中资银行中,华夏银行(7.770, 0.07, 0.91%)和广发银行分别提升9位和19位。除此之外,国内排名前25位的银行中,宁波银行(24.800, 0.56, 2.31%)、徽商银行、上海农村商业银行的上升较为显著,分别上升42位、20位和22位。

入围2019年全球银行1000强的前25家中资银行

    与此同时,中资大型银行总资产维持增长,但增速放缓。国内排名前10的中资银行,只有中国农业银行的一级资本实现两位数增长,达到11%,其余除兴业银行(18.590, 0.30, 1.64%)和招商银行(36.900,0.92, 2.56%)以外,一级资本增长均未超过6%。但整体来看,包括城商行和农商行在内的部分中型银行增速仍较高,例如广州银行一级资本增长了51.55%,排名提升84位至第223位;宁波银行一级资本增长了34.86%,排名提升42位至第124位。

2019年全球银行1000强榜单中增长最快的国内银行

    在ROC指标上,中资银行也有较为亮眼的表现。排名国内前五的是台州银行(28.69%)、浙江泰隆商业银行(21.32%)、深圳农村商业银行(16%)、广东南海农村商业银行(15.77%),以及全球排名19位的招商银行(15.65%)。

2019年全球银行1000强榜单中ROC排名靠前的国内银行

 

    2019年有2家中资银行首次进入全球1000强榜单,分别为江门农商银行和网商银行。其中,网商银行作为互联网银行受到较大关注,也显示了金融科技对银行业的重大影响,网商银行在全球排名第881位。

 

    2019年中国银行业市场、未来发展及改革趋势预测

    (一)、银行业市场分析

    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抬升的背景下,政府工作重心将进一步从去杠杆向稳增长转移,2018年中政治局会议首提“六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新要求,将“稳金融”摆在突出位臵。就银行业而言,随着政策重心的转移,我们认为2019年的监管环境将更为友好,从破旧立新、强化业务规范与整治向稳定行业经营环境,疏通货币传导机制转变。具体来看,我们的核心判断有以下三部分:

    1)货币政策方面,政策方向从保持中性转向松紧适度,预计全年银行准备金率有2-3次下调空间,操作方式或将继续通过臵换式操作开展,金融市场流动性将保持宽裕。2)定向调控力度加大,疏通货币传导机制,提升银行支持实体,尤其是对民营及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3)金融监管方面,更注意节奏把控,监管政策通过实施细则的完善提升可操作性,缓解银行调整压力。

    我们认为,2019年政府依然将维持稳健的宏观政策基调,保证经济稳定增长、需求侧刺激力度会有所加大。在货币政策方面,预计整体仍将维持2018年下半年以来相对宽松的货币环境,并综合运用数量、价格等多种货币工具,加强定向调控,重点提升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无风险利率仍有下行空间,银行间货币市场将维持相对宽松的流动性环境。

    面对国内宏观经济下行压力的抬升,2018年央行进行了4次降准操作,值得注意的是,有别于普惠式降准,央行2018年的4次降准更为强调“专款专用”,其中两次用于臵换存量MLF,一次用于对普惠贷款投放的引导,另一次则用于小微及债转股,定向滴灌操作更为频繁。

降准更注重定向引导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展望2019年,央行仍会延续18年的操作思路,一方面通过臵换式降准降低金融机构负债成本(截至18年11月末MLF余额约4.9万亿,臵换式降准仍有较大余地),另一方面通过对于指定用途式降准来疏通实体融资结构性问题,结合来看,我们判断明年仍有3-4次的降准空间。

银行存款准备金率2018年以来4次下调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受益于货币政策呵护,预计2019年资金面将维持充裕,资金利率持平于2018年下半年的中枢位臵,同时,随着短端利率向长端的传导,预计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仍有进一步下行的空间。

    除了传统的数量型工具外,在疏通金融体系向实体的资金供给通道,尤其是向小微和民企的融资渠道方面,2018年下半年以来监管定向指导政策也是不断出台,政策发布的密集程度与涉及的广度均是近10年来最大的一次,旨在改善小微及民企的经营环境和融资环境。

    1)针对融资难问题:央行通过扩大MLF抵押品范围、定向降准、再贷款、新增MPA小微专项指标、创设TMLF工具等全方位加大对于金融机构信贷投向的引导。2)针对融资贵问题:银保监会严格落实“两增两控”考核,(“两增”即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以下(含)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同比增速,贷款户数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两控”即合理控制小微企业贷款资产质量水平和贷款综合成本),尤其是在融资成本上,要求银行相关贷款定价要稳步下行。3)针对税赋问题:财政部税务总局上调小微企业纳税基数,调降所得税率。

宏观政策加大对于小微及民企的引导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8年以来,金融监管延续了2017年“三三四十”检查以来的强度和要求,年初以来监管新规落地不断。不过从落地新规涉及的业务领域来看,较2017年没有太大的变化,大都是对于去年出台征求意见稿版本的落地。此外,我们发现2018年落地的不少监管新规正式版虽然在监管要求上并未有明显放松,但是过渡期较征求意见稿有了一定的延长,政策可操作性增强。对银行而言,获得了更多适应监管新规的时间,整体压力有所减轻。

金融监管政策有所微调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需要了解的是,由于金融业务的复杂性,很多监管政策的严厉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行层面,因此在一些细则上的变动会对实际业务的开展带来巨大的影响。央行7月20日发布的资管新规补丁文件——《关于进一步明确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指导意见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执行细则”)就能够很好地反映这个问题。相较于资管新规,央行发布的执行细则给予了银行理财以更大的操作弹性,从而缓解了银行表外理财的调整压力,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公募产品可以投资非标资产。此前资管新规中公募理财是否投资能够非标没有明确,但在实际操作中监管基本予以禁止。此次执行细则明确放开,考虑到非标资产的收益率要高于债券、存单等标准化资产。允许公募理财投资非标将有利于提升理财产品吸引力,同时也能够增加表外非标承接主体,减轻银行回表压力。2)过渡期内,银行类货基产品和半年以上定开理财能够运用摊余成本法计价。2018年以来银行净值化转型有所推进,但效果不甚理想,对银行理财资金负债端造成压力。我们认为投资者对于市值法计价的真净值产品的接受需要一定时间,过渡期内让银行能够继续发行摊余成本法计价的理财产品有利于银行更平稳实现产品过渡,也能够降低由银行理财负债端紧张所导致的金融市场波动。3)表外非标资产的存续和回表将受到更大支持。执行细则明确“对于通过各种措施确实难以消化、需要回表的存量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在宏观审慎评估(MPA)考核时,合理调整有关参数,发挥其逆周期调节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表外资产回表。”此外,“过渡期结束后,对于由于特殊原因而难以回表的存量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以及未到期的存量股权类资产,经金融监管部门同意,采取适当安排妥善处理。”有利于缓解市场对于表外回表问题的担忧。

    资负表右端压力改善,信用疏通仍需时日

    受益于货币政策的边际转向以及强监管节奏调整,银行资负表右端压力改善:1)负债端:同业负债结构调整逐步到位,宽货币推动同业负债成本下行,过去两年受监管和紧货币冲击较大的中小银行迎来改善窗口期;2)资本金:监管一方面拓宽银行资本补充渠道,一方面提升银行再融资审批时效,2018年年底密集将包括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平安银行、华夏银行在内的多家银行的再融资方案予以批复。原先存在资本金压力的中小银行,经过补充后,资本金水平得到充实。监管旨在通过改善银行体系的资金来源问题来增加对于实体的资金供给。但需要注意的是,负债端的改善有利于银行体系将资金引流向实体经济,但并非充分条件,银行向实体的信贷投放需要充分考虑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及企业的经营环境,而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无论是企业的融资需求亦或是银行的风险偏好均呈下行趋势,因此短期很难看到明显改善。我们判断受政策引导,预计2019年信贷总量将保持充裕,预计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17万亿(vs2018年约15.6万亿),同比多增1.4万亿(对应增速12.5%vs2018年13.3%),结构上居民贷款和票据贴现占比维持高位,对公仍需依赖财政发力。社融方面,表外融资收缩持续,地方专项债与企业债发力对冲,整体规模近21万亿,同比多增2万亿。

    2018年以来货币政策的边际宽松推动资金利率步入下行通道,极大地改善了银行同业负债成本的压力。以6个月期限同业存单利率为例,2018年下半年的平均发行利率为3.22%,较2018年上半年的均值大幅下降了120BP。因此,从3季度各家银行的负债成本来看,受益于同业资金利率的下行,大部分银行负债成本均有所下降,尤其是原先同业负债占比更高的股份制银行(浦发银行)和部分区域性银行(上海银行、杭州银行)。展望2019年,我们认为在央行货币政策相对宽松的背景下,资金利率仍有下行空间,行业同业负债成本的改善仍会持续,结构上,同业负债依赖度更高的中小银行改善空间更大。

中小行负债成本的改善更为明显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从存款端来看,在M2增速维持低位的背景下,2018年行业整体存款增长乏力,各行间对于存款的竞争激烈。从上市各家银行半年报披露的存款结构也能够看到,绝大部分银行定期存款的占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而在定期存款中,结构性存款的增速迅猛,截至央行11月末的数据,银行结构性存款较同比增长48%至10.8万亿,考虑到结构性存款的定价市场化程度更高,明显高于其他定期存款,因此也成为推动银行负债成本上行的因素。不过同样受益于流动性环境的改善,从下半年来看,结构性存款的发行定价也有所走低,整体水平较6月末下降近40BP。因此,我们认为虽然存款端的激烈竞争在2019年仍将持续,因此各家银行依然会将结构性存款作为补充负债的主要手段,但在发行成本上,能够较2018年有所降低,对抬升银行总负债成本的负面影响会有所减弱。

2018年新增结构性存款约3.5万亿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结构性存款产品比较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从目前来看,市场资金利率水平已趋近2016年货币宽松时期,而通过对当下各家银行综合负债成本与2016年同期水平能够发现,在存款端具有优势,同业负债占比较低的大行、股份行中的招行以及大部分农商行的负债成本变化不大,相比之下,大部分股份制银行以及城商行的负债成本均大幅提升,主要由于这些银行市场化负债占比更高,对于资金利率的变化更为敏感。而从2019年来看,在资金面维持宽松的环境下,我们认为上述两类银行在负债成本上的差异有望收窄,过去两年受监管和紧货币冲击较大的中小银行迎来改善窗口期。

股份行和城商行负债端成本情况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此外,在结构调整压力上,新版《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办法》于年初落地,对于各家银行的流动性管理考核要求趋严,其中具体来看,主要的压力来自于:1)新增流动性匹配率指标;2)同业存单正纳入同业负债的考核口径。从目前来看,前者由于监管放宽了调整要求,将原先的达标时点从2019年推后至2020年,因此短期对各家银行的调整压力减轻,而后者由于监管此前于各家银行沟通时间较长,准备时间相对充分,目前来看,上市银行基本均能够达到新口径同业负债的考核要求。

同业负债占比情况(2017Hvs2018H)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过去两年间,资本金瓶颈成为了限制诸多银行业务扩张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在核心一级资本补充方面,很多银行虽然早早提交包括定增、可转债在内的资本补充方案,但在证监会对审批和发行节奏的调控下迟迟难以获批。我们认为这一定程度受到这轮金融监管趋严的影响。但在进入12月后,证监会发审会在短短几日内将多家银行的再融资方案予以批复,推动银行再融资落地提速。考虑到原先存在资本金压力的主要为中小银行,经过此番补充后,资本金水平将得到大
幅夯实,扩张能力得以提升。

银行核心一级与一级资本补充情况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考虑到国内融资结构仍以间接融资为主,银行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十分关键,我们认为这也是监管自下半年以来政策调整的主要目的,通过改善银行体系的资金来源问题来增加对于实体的资金供给。但需要注意的是,负债端的改善有利于银行体系将资金引流向实体经济,但并非充分条件,银行向实体的信贷投放需要充分考虑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及企业的经营环境,而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无论是企业的融资需求亦或是银行的风险偏好均呈下行趋势,因此短期很难看到明显改善,未来需更多关注需求侧的发力情况以及融资结构的优化。

    实体融资需求走弱,银行风险偏好收敛

    进入下半年后,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从PMI来看,呈明显下行趋势,12月末PMI自16年7月以来首次降至荣枯线以下(49.4%),且主要依靠大型企业支撑(50.1%),更反映实体经济活力的中型企业(48.4%)和小型企业(48.6%)PMI继续走低。企业经营活力的下降直接影响到信贷需求,根据央行银行家调查,银行贷款需求指数已经连续3个季度回落。

企业贷款需求转弱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与此同时,银行的风险偏好2018年以来也逐步收敛,我们从信贷投放结构能够明显看到,2018年以来小微贷款的增速明显回落并弱于整体贷款增速,银行对公信贷主要依托中长期项目贷款支撑,剩余部分用票据来挤占额度。

    信贷总量宽松,结构改善仍需等待

    展望2019年,我们认为在目前相对宽松的货币环境下,叠加政策鼓励银行放贷,我们判断全年信贷增长总量将维持充裕,预计全年新增信贷规模17万亿(vs2018年15.6万亿),对应增速12.5%(vs2018年13.3%)。不过从信贷结构来看,在融资需求发力以及银行风险偏好收敛的背景下,短期内我们或将难以看到结构的大幅改善,具体投向上,整体资产质量更优的零售贷款依然会受到更多倾斜,预计将占到新增信贷近一半的增量,而对公端则更多依赖于财政刺激力度,短贷短期难有复苏。

19年新增信贷17万亿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银行信贷结构中票据占比继续回升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零售信贷依然会是各家银行投放重点。从过去几年来看,银行业对于零售贷款的投放持续快速增长,从2018年上半年来看,上市银行合计零售贷款环比年初增8.1%,高于对公贷款2.9个百分点,推动零售贷款占比不断提升。在对公缺乏优质资产的情况下,零售贷款轻资产低风险的优势进一步凸显。而从零售贷款的结构来看,非按揭类贷款的增长更为迅猛,信用卡分期和消费贷成为了各家银行零售信贷投放的主战场。

    我们认为在中央促进消费和监管的各项利好政策促进下,消费类信贷的增长有望成为零售贷款未来的新兴增长驱动力。具体而言,对比中国和美国消费贷款余额同比增速,可以看出中国消费贷款仍处在低基数高增长阶段,2017年消费贷款同比增速38%,高出美国同时期增速32.8个百分点;同时目前国内消费信贷在GDP中的占比仅为9%,和美国21%的占比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可以看出消费贷款市场的巨大潜在空间。综合来看,消费类信贷收益更高,定价水平在10%上下区间波动,有助于银行提高资产端收益,提升盈利能力。

    对公依赖政策发力。2018年企业端贷款增长的乏力不仅限于与民营中小企业相关的短期贷款,中长期项目类贷款的增长同样不及2017年,2018年前11月企业中长期贷款增长5.4万亿,而2017年全年这一数字为6.4万亿,考虑到12月信贷增量大幅放量的可能性较低,因此预计2018年全年对公中长期贷款的增长会弱于2017年。我们认为这很大程度受到了基建增速下滑的拖累,截至11月末,基建投资同比增速仅为3.7%,为5年内最低水平。从背后原因来看,2018年以来再度

    加大的对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盘查的力度,与此同时,资管新规的落地也使得部分资金来源受限,从而使得地方政府基建项目的增长大幅放缓。

    展望2019年,我们认为目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急需需求端的刺激予以部分对冲,基建投资则是其中重要一环。从目前来看,财政部也传递出了一些积极信号,一方面,于11月财政部就提前下达了对地方转移支付的通知,2019年均衡性转移支付规模为1.3万亿,地方债的发行也将提前至1月开始,有利于缓解地方财政压力。因此,我们判断在政策发力情况下,对公中长期贷款的表现会有明显改善。不过从短贷来看,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因此预计投放表现将持续低迷。

基建投资增速滑落至历史低位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企业中长期贷款增长弱于2017年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监管大方向未变,表外融资收缩或将持续

    在表外融资方面,虽然监管要求在2018年有所松动,但是大方向未有改变,打破刚兑、压降通道及限制错配等要求依然对原先“银行→非银通道→委托贷款/信托贷款→融资方”的业务模式带来较大约束,具体来看包括以下两方面:1)出资层面:银行表外理财资金受限于资管新规中有关期限错配的要求,募集能力大幅下降,银行表内资金则受监管“三三四十”以来更为严格的检查要求约束。因此,可以看到无论是银行的表内非标亦或是理财非标,在2018年起来的规模均呈继续压降态势,预计这样的趋势将会持续到2019年。

    2)通道层面:基金子及券商通道在与各自相关的资本管理新规出台后面临更为严格的资本计提要求,融资功能基本丧失,非银通道仅剩信托,但考虑到信托与银行同属银保监会监管,底层资产透明度提升,通道价值同样受限。

    预计2019年全年新增社融20万亿,债融对冲表外下行

    受监管的影响,预2019年社融中表外融资的压降仍会持续,但幅度好于2018年,从社融分项来看,需要寄希望于企业债券融资的发力予以对冲,我们预计老口径新增社融规模在17万亿,与人民币贷款增量持平(vs2018年15.5万亿),对应同比增速9%,新口径社融增量在20-21万亿左右(vs2018年18.7万亿),对应增速10-11%,社融增速大幅提升的可能性较低。

预计2019年社融20-21万亿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表外融资持续低迷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基本面整体平稳,息差与资产质量存下行压力

    展望2019年,我们认为行业基本面整体保持平稳,规模增速随着监管压力缓释以及政策引导有望企稳回升(预计2019年同比增8%vs2018年7%),息差受资产端定价下行因素影响,预计全年收窄2-3BP。资产质量方面,不良压力随着宏观经济下行将有所增加,预计全年不良生成率同比上行10BP至1%左右,大幅恶化可能性较低。综合来看,考虑到银行报表逆周期调节因素,预计2019年行业整体业绩增速为6.7%(vs2018年6.8%),整体保持平稳。

    2018年以来,随着资负结构调整的逐步到位,行业规模增速稳中略降,截至11月末,商业银行口径资产规模同比增6.6%(vs17年同比增速8.2%)。具体来看,大行表现最为稳健,规模同比增速稳定在7%左右,股份行低位企稳,同比增速较2017年提升0.3个百分点至3.4%,区域性银行的规模降幅较大,城商行/农商行的规模增速分别较2017年下降4.5/5.3个百分点至7.8%和4.5%。可以发现,相比于2017年之前大小行之间较大的增速差异,在过去两年的监管引导后,各类银行的规模增速趋近。

18年行业规模增速筑底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展望2019年,在银行表内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同时表外业务监管要求适度放宽的背景下,预计行业资产规模增速将稳中有升,预计全年银行业规模增速较2018年提升1个百分点至8%。结构上,原先受资本金约束资产规模扩张速度受限的中小银行,受益于资本补充进程提速,其规模增速改善幅度更大。从结构上来看,在非标资产持续压降的情况下,预计资产结构将持续向信贷类资产倾斜。

行业2019年规模增速预计为8%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贷款占比预计将继续提升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预计行业存贷利差在2019年将有所下行。从贷款端来看,收益率预计呈下行趋势。一方面来自无风险利率的下行以及实体疲弱的需求,与此同时在银行零售贷款中占比较高的按揭贷款的利率伴随楼市降温也会有所松动,另一方面,银行风险偏好更为审慎将使得低收益票据的投放加快,结构差异将带来贷款端收益水平的下行。在存款方面,整体成本仍有抬升压力。考虑到整体存款增长的乏力在2019年将会持续,而同业资金来源又受制于1/3红线限制的情况下,存款依然是各家银行抢夺重点。因此,2019年整体存款市场竞争依然激烈,在结构性存款等高定价存款的拉动下,存款定期化趋势将会延续,将推动存款成本的上行。

    资金面宽松的环境能够部分对冲存贷利差的收窄。2018年下半年以来,在央行边际宽松的货币政策(包括定向降准)、给予额外的信贷额度影响下,流动性的改善带来市场资金利率的下行,尤其是3季度以来,同业存单利率明显回落,目前市场资金利率已经接近2016年货币宽松时期的水平,我们认为2019年高成本同业负债的臵换将减缓负债成本率的抬升压力,尤其是受市场资金利率影响更大的中小银行。

臵换式降准100BP正面改善行业息差1BP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综合考虑存贷利差的收窄以及同业负债成本压力的缓解,我们预计2019年息差较2018年收窄2-3BP。在息差小幅收窄以及规模增速扩张稳健背景下,预计2019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速为6%-7%,较2018年(7%-8%)略有下行。

行业息差表现同比回落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从手续费来看,受资管、同业领域监管新规落地影响的持续,叠加减费让利政策的铺开也对传统手续费业务的增长带来负面影响,2018年前三季度手续费收入同比增长2.3%,增速依然维持低位。虽然金融监管以及资管新规落地的影响导致手续费增长依然承压,但随着各家银行在信用卡业务上的持续发力,相关收入增长迅猛,成为拉动各行手续费收入的重要因子。展望2019年,我们认为随着零售转型的不断推进,银行卡收入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成为中收增速的主要支撑。理财业务方面,受资管新规的影响,我们预计理财业务手续费收入增长依然承压,但目前代理及理财手续费收入占各家银行营收比重低(2018年上半年约为4%),对收入的负面影响相对可控,并且资管新规以及执行细则在过渡期时限、非标压降等方面给予银行更大的调整空间,因此理财业务调整压力有所缓解。整体来看,我们预计2019年手续费收入同比增速将回升至6%。

2019年手续费收入预计同比增6%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从上市银行的资产质量表现来看,2018年以来整体延续改善趋势,3季度不良率环比下行2BP至1.53%,不过需要注意的是,3季度不良生成率较去年同期有所抬升,我们测算上市银行2018年3季度单季年化不良生成率为0.94%,同比提升12BP。我们认为不良生成同比上行一定程度仍与部分银行提升不良认定审慎程度有关,但考虑到大行不良生成率也出现了连续两个季度的回升,叠加3季度以来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增大,因此未来潜在压力值得关注。展望2019年,我们认为“稳中有变,变中有忧”的经济形势对银行资产质量所带来的负面压力将有体现。我们预计全年不良生成率较2018年提升10BP至100BP左右。同时,随着行业整体不良认定的逐步趋严,原先不良确认不够审慎的银行将面临更大的抬升压力。

    与上轮(2013-2014年)不良高发时期的比较:存量压力减轻,风险偏好收敛

    (1)存量坏账压力大幅减轻

    银行体系在过去3-4年大幅度化解存量不良资产,存量不良风险已经基本出清。根据我们的测算,2011年以来,上市银行累计核销和转出的规模高达2.5万亿,且从核销和转出规模来看,2013年开始核销速度明显提升。而从不良率、不良生成速度来看,目前绝对水平与银行资产质量问题开始显露的时期(2012年-2014年)相比仍居高位,我们认为存量压力已经得到大幅改善,2019年进一步大幅恶化的可能性较低。

    (2)信贷投放模式改进

    2009年以后为托底经济,政府曾通过“4万亿计划”刺激经济,银行业在此过程中获得了充足的信贷额度,并在监管的大力倡导下积极加大了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但从2013年开始,经济增速放缓,银行业的小微贷款不良开始逐步暴露,不良率提升,成为银行发展的沉重包袱。因此在本轮政策再次引导银行加大对小微信贷投放的过程中,银行业对风险判断更为审慎,不再盲目进行扩张。上一轮银行业小微业务的开展主要分为以下五种业务模式,总体而言都是通过加强内外部增信的方式来为还款提供保障,在关注企业本身经营状况方面,由于缺乏金融科技手段的支持,数据和信息较少,因而不能真正把握企业风险:

    资产抵押、质押:主要通过房屋、厂房、货品等固定资产抵押作为还款来源保证。但一是具备足额抵押物的小微企业数目较少;二是厂房、存货等资产价值变动较大,管理不易,容易出现抵押不足值情况;三是一旦出现不良,固定资产处臵周期长,变现慢。

    担保增信:通过担保公司给小微企业提供增信,进而发放贷款给达不到信贷要求的小微企业主。但很多民营担保公司担保能力很弱,风控流程不严,在风险真正来临时并不能真正发挥担保作用。

    保理业务:基于企业的应收账款发放贷款,但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存在大量非真实的保理业务。

    供应链金融:给一家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产业链小微企业提供授信,但传统核心企业主要为汽车、煤炭、钢贸等行业,随着产业结构的逐步转型升级,核心企业经营面临困难,上下游小微企业大批倒闭,失去还款能力。同时由于无法真正把握小微企业和核心企业之间的真实交易数据,也难以对风险进行衡量。

    联贷联保:由小微企业几家作为一组,相互进行担保增信的模式来抵御风险。但小企业之间往往存在各种账务关系,一家企业出现风险状况,往往会牵扯出多层债务关系,带来不良暴露的连锁反映。

上轮信贷扩张存在的问题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3)信贷投放偏好收敛

    经历过“不良爆发”时期后,银行的信贷投放偏好收敛。在信贷结构调整方面,上市银行加大对风险更低的零售贷款投放力度,截至2018年半年末,零售贷款余额占贷款总额比重为38%,较2011年(25%)提升13个百分点。另外,银行在对公贷款投向上也进行相应调整,减少不良率高发的制造业、交运以及批发零售业信贷投放比重;在项目的选择上优选具备政府信用背书的项目;在企业类型的选择上,更偏向于信用风险较低的大企业。

    潜在风险需关注,但出现系统性风险可能性较低

    1、地方债务问题:地方政府债务高筑,风险化解以稳为先

    2015年以来,基建投资成为托底经济的重要方式,因此城投平台能够通过非标业务渠道从银行获得资金以开展基建项目,随之而来的是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逐步庞大和政府部门杠杆率的高企。截至2017年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16.5万亿元,控制在人大限额范围内。但如果考虑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根据我们测算,截至2017年末,真实的地方政府债务余额约为44万亿。其中,地方政府债余额约15万亿,融资平台债务约29万亿。

    为了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2016年年底开始非标业务监管文件陆续出台,从非标业务的资金方、通道方和融资方进行管制。因此,部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借通道从银行获得资金以融资需求的路径不再通畅。此外,2018年以来地方政府平台债务监管升级,7月份一轮由多部门参与的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排查启动,重点检查PPP等重大项目负债、资金流情况;近期相关规范隐形债务的文件也已经下发,对隐形债务进行规范和监管,在庞大的隐性债务存量以及融资渠道受阻背景下,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潜在风险成为市场另一担忧点。

地方政府债务监管文件梳理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但我们也可以看到,监管层已出台了多项疏导政策以稳步处臵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减缓债务处臵对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短期来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监管层指导信托公司加速项目投放资管新规和55号文进一步封堵银信通道业务,使得银信通道业务逐渐缩减,但18年下半年以来监管对部分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进行窗口指导,在符合资管新规和执行细则的条件下,加快项目投放。我们认为在此背景下,部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偿还压力将有缓解。

    加速专项债发行,推动在建基建项目

    7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表示将更好发挥财政金融政策作用,支持扩内需调结构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会议定调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快2018年1.35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进度。政府专项债的加速发行,在一定程度上表示了存量融资平台债务的臵换,加快存量债务从“非标”转化为标准的“专项债”。截至2018年12月26日,专项债发行规模共计1.36万亿元,已经完成年初制定计划。我们认为地方政府专项债是未来地方政府存量债务化解的重要途径,除了能够替换存量隐性债务,地方政府专项债的发行也是宽财政的重要发力点,将专项债的发行所筹集的资金投放于重要领域建设以及协助在建项目的顺利进行以稳基建投资增速。我们判断

    2019年新增专项债规模仍然会维持较快的扩张速度。

    此外,财政部网站近期公布一系列文件,内容为中央政府向地方提前下达部分类型转移支付,涉及金额达1.66万亿。转移支付是重要的地方财力补充手段,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地方债务风险隐忧仍存背景下,转移支付的提前下达也传递积极财政信号,预计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去化将伴随积极政策进行对冲以保证经济的平稳运行。

2018年下半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提速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专项债臵换规模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二)、银行业发展及改革趋势

    1、商业银行的行业监管体系不断完善

    近年来,中国银监会不断完善监管理念、监管目标和监管标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银监会出台了一系列监管规定和指引,要求商业银行建立更为审慎的风险管理体系,建立有效制度对高风险的市场和行业进行监管,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和产能过剩行业等。在资本监管方面,自2004年《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出台以来,监管机构不断出台对于商业银行资本监管的政策法规,与国际监管标准接轨,加强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水平,逐渐提高对银行业的资本监管要求。中国银监会于2012年6月正式出台《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对我国银行业资本监管的总体原则、监管资本要求、资本充足率计算规则、商业银行内部资本充足率评估程序、资本充足率监督检查内容和监管措施、资本充足率信息披露等方面重新进行全面规范,提出了更高的资本监管要求。

    2、零售银行业务增长迅速

    目前商业银行的企业贷款在国内银行资产业务中仍占据主导地位,也为商业银行贡献了主要的收入来源。近年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上升,消费结构升级以及消费模式的转变,我国的个人金融产品需求持续增长,个人贷款产品和非利息收入产品及服务的需求增长迅速。此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民收入的迅速提高,对个性化的理财顾问服务等多元化金融服务的需求持续增长。居民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需求的增加,将进一步推动商业银行零售银行业务实现快速发展。

    3、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成为重要增长点

    2011年以来,中国银监会发布了《中国银监会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银监发〔2011〕59号)、《中国银监会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型微型企业金融服务的补充通知》(银监发〔2011〕94号)、《中国银监会关于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银监发〔2013〕7号)、《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13〕37号)等一系列通知和规定,鼓励商业银行重点加大对单户授信总额500万元(含)以下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单列年度小微企业信贷计划,并在机构准入、资本补充、资本占用、不良贷款容忍度和贷款收费等方面,对银行业开展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提出了具体的差别化监管和激励政策。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平稳发展,大中型企业融资需求逐步降低,其金融服务的竞争也趋于激烈。而小微企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其地位逐步提升,融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已成为各银行不可忽视的领域。各商业银行纷纷成立了专门从事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部门,建立小微企业贷款绿色通道和多样化的产品体系。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将成为未来银行业竞争的焦点之一。截至2017年12月31日,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企业人民币贷款余额24.3万亿元,同比增长16.4%,比大型和中型企业贷款增速分别高3.8和5.8个百分点。

    4、金融领域的综合化经营不断深入

    随着国内互联网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以及金融脱媒趋势的日益凸显,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对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挑战不断增加。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产权交易中心等多层次金融市场的发展,对大型金融机构综合化经营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金融业务牌照管制的逐步放松,商业银行逐步通过收购兼并或设立专业公司的方式进入证券、保险、信托、金融租赁等其他非银行金融业务,从传统单一的商业银行向综合经营的银行控股集团转变,发挥各经营机构的协同效应,加快综合化经营步伐,适应多样化的客户需求和混业竞争要求。

    5、银行收入结构持续多元化

    在我国银行业普遍资本金趋紧的情况下,各家银行加大了中间业务的发展力度,以减少对银行资本金的消耗。近年来,随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不断拓展以及实体经济金融服务需求的持续增长,国内银行业的业务范围和收入结构不断发生改变,非利息收入比重不断扩大。同时,由于我国银行业金融产品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资产管理、金融期货、汽车金融服务、信息咨询、投资理财等高附加值的创新性业务也在加速发展。另外,商业银行更加注重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挖掘客户需求,注重客户体验,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从而提升客户的满意度,增强客户黏性,实现收入来源的多样化。随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定价模式的市场化,以及银行产品和服务的日益丰富,中间业务收入将成为银行业新的盈利增长点,有利于银行业改善收入结构,应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挑战,提高收入的稳定性。

    6、差异化经营和产品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银行寻求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的战略意识日益强化,开始主动选择不同的战略定位,加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建设,重视自身品牌的培育,构建起符合自身特色的比较优势,不断开辟市场竞争的新领域。商业银行加大产品创新力度,通过加强产品创新规划、健全创新组织、完善激励机制、规范创新流程,持续提升产品创新能力,在消费信贷、理财产品、电子银行、现金管理等领域,产品创新尤其活跃。

    7、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竞争日益激烈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下限限制、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上限限制和票据贴现利率管制已全面放开,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此外,近年来银行理财业务发展迅速,金融机构开始发行大额可转让存单,存款利率市场化进程日益深入。利率市场化对中国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能力、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产生一定的挑战,但也将鼓励中国商业银行开发更多创新产品及服务。此外,利率市场化将加大银行业的竞争压力,促使中国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尤其是中间业务产品及服务方面,如投资银行、理财及另类投资服务等。

    8、互联网金融领域快速发展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商业模式。随着互联网技术与金融的融合,互联网金融产品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以第三方支付、网络理财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已经在支付渠道、投融资渠道、资产管理等方面对传统商业银行形成了有力的跨界竞争。互联网金融在降低交易成本、扩大客户服务范围、应用大数据进行客户分析、增强金融业风险管控能力等方面具有优势。与此同时,中国银行业已经普遍意识到互联网技术正在给银行业带来深刻变化,加快了自身电子渠道的创新升级。目前,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基本形成了由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微信银行等构成的全方位电子银行服务体系,尤其是以手机银行、微信银行为代表的新型电子渠道高速发展。此外,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还通过加快互联网技术在传统业务领域的应用、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或基于互联网技术研发新平台、新模式等方式,加快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战略布局和创新。因此,互联网技术与金融的深度融合,将成为未来中国银行业发展的一大方向。

    9、稳步推进国际化进程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逐步推进,我国银行业等金融机构正在稳步推进海外布局,通过设置海外机构或投资入股境外金融机构等方式推进国际化进程。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围绕开展境外业务的中国企业以及赴海外的个人客户,开展存贷款、贸易金融、国际结算等商业银行业务,个别商业银行境外机构已成为服务当地客户的主流金融服务机构。根据境外监管特点,部分银行设立了投资银行、保险公司等境外机构,成为开展综合化布局,提升跨业务跨市场服务能力的重要平台。截至2016年末,总计22家中资银行开设了1,353家海外分支机构,覆盖全球63个国家和地区。

    10、民营银行和存款保险制度的稳步推进

    2014年3月,国务院批准5家民营银行试点方案;2014年7月,中国银监会正式批准深圳前海微众银行、温州民商银行和天津金城银行3家银行的筹建申请;2014年9月,上海华瑞银行和浙江网商银行获取中国银监会关于筹建申请的正式批准;2014年12月12日,微众银行成为首批试点中首家获准开业的民营银行,随后其余4家试点民营银行陆续开业。截至2017年末,我国共有17家民营银行已开始营业。2015年3月31日,国务院公布《存款保险条例》,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通过最大程度地强化市场纪律约束,营造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提高公众信心,降低挤兑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国际经验表明,发达国家在利率市场化之前或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大多数都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并发挥了较好的作用。随着中小银行的发展以及民营银行的逐步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设立可以有效防范银行风险的积聚和爆发,有利于银行稳健经营和银行系统稳定。但我国一般性存款余额较大,因此缴纳保费不可避免地会对银行财务管理和利润水平产生一定的影响。总体而言,我国银行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在新形势下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本行将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不断巩固和扩大本行在客户、网络、信誉等方面的重要优势,促进自身持续快速发展。 

本文采编:CY337
精品报告智研咨询 - 精品报告
2024-2030年中国银行SaaS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发展前景研判报告
2024-2030年中国银行SaaS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发展前景研判报告

《2024-2030年中国银行SaaS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发展前景研判报告》共十章,包含中国银行SaaS创新发展案例分析,中国银行SaaS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发展趋势预判,中国银行SaaS行业投资战略规划策略及建议等内容。

如您有其他要求,请联系:

版权提示: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