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年入50万的背后,到底是不是一场割韭菜骗局?[图]

    要以市场化的眼光来看待飞涨的鞋价,但与此同时,对炒鞋金融化的资本操作,还是得保持一定的风险意识。

    炒股票、炒房、炒生姜大蒜、数字货币……恐怕很多人还不知道,自己穿的鞋子也已经成为炒作的对象。这两天,“炒鞋”一度被刷上新浪微博实时热搜榜,有调侃称,70后炒股,80后炒房,90后炒币,00后炒鞋。

    在炒鞋话题火热同时,圈内传出各种传奇故事:“男孩一面墙、堪比一套房”,大学生炒鞋年入50万,炒鞋赚首付,币圈大佬卖币炒鞋……那么,这个原本是小众圈子的玩法,为什么最近如此火爆,它到底是不是一场割韭菜的骗局?

    炒鞋到底是如何火起来的

    炒鞋其实并不是新事物,在一些线下品牌门店,不少人应该有留意到排队抢鞋的场景,那场面不亚于抢购新出的苹果电子产品。

    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营销手段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年轻玩家进场,鞋市甚至火爆到需要摇号中签,且中签率相当低。所以对此有戏言称,“买鞋堪比买房、打新股、申领北上广深车牌号一般充满仪式感”。

    炒鞋到底有多火爆,还可以从鞋的溢价程度看出来。比如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一双原价1999元的运动鞋,转眼就卖到了4400元;央广网则提到,8月19日,在成交量前100的球鞋中,26个热门款的成交金额已达到4.5亿元,超过同日新三板9431家公司的成交量。

    炒鞋可观的收益率,也吸引了不少资本力量进场,有球鞋交易平台甚至推出了仿照股市,推出了“炒鞋”三大指数:AJ指数、耐克指数和阿迪达斯指数,用K线图来展示行情。一些币圈大佬更是按奈不住摩拳擦掌,表示“要拿100个比特币进场炒鞋”。

    球鞋本身不同于实物资产的房子或者虚拟数字货币,它更多还是大众消费品,而且会不断地折旧,为何炒鞋会变得如此火爆?

    首先得看到,并不是所有的球鞋都能被当做炒作的标的。那些在炒鞋圈中火热的款型,比如AJ系列或者椰子系列,往往是限量发售或者是明星、设计师的联名款,一方面有一定的稀缺性;另一方面具备一定的收藏纪念意义。

    其实在潮流文化悠久的国外,早就有“sneaker”的文化,翻译过来就是“热爱和收藏球鞋的人”。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这种潮流文化近些年逐渐在国内流行,比如前面提到的段子说的是“00后炒鞋”,正是因为00后身处潮流文化的前沿,最容易受到影响。

    当然炒鞋的火爆,离不开商家的推波助澜。其实,球鞋领域并没有完全无法模仿复制的技术门槛,商家推出限量款、联名款,更多是一种饥饿营销的手段。对商家来说,用不限量的大众款鞋子去圈占市场,用限量的品牌鞋来带话题、提升品牌曝光度,也是行之有效的策略。

    炒鞋没有市场原罪,鞋穿不炒只是浪漫想象

    在一些网友,尤其是经历过物质匮乏年代的人看来,被炒到天价的球鞋,堪称市场魔怔的体现。由此也出现了呼请政府出手的声音,甚至有建议提到,监管部门应出台规章制度约束球鞋市场,如鞋类产品只可按原售价出售,不得加价售卖,“鞋穿不炒”。

    将炒鞋简单理解为破坏市场秩序,或者追求“鞋穿不炒”的理想化想象,其实是对市场经济的一种误解。这种误解和认为黄牛导致了春运车票紧张一样,是没有看到真实的供求关系。

    市场经济讲究交易自由,这一原则对企业和商家同样适用。和包包等奢侈品一样,球鞋这类非公共必需品,只要明码标价,不涉及到强买强卖,那么它推出多少数量,打造什么联名的概念营销,都是正常的市场举动,不该带着有色眼镜看。

    当然不少人对炒鞋的鄙夷,不是基于品牌门店等线上线下第一手渠道,而是因为二级市场鱼龙混杂,庄家黄牛当道。比如大的交易平台、鞋贩子等,它们抢鞋不是为了像一些小玩家那样收藏和纪念,而是借此来转手获利。

    为了利益最大化,它们往往会大批量购买某些限量品牌,造成市场上流通的货源减少,甚至出现短暂的真空,有计划地营造出火爆的假象,然后再坐地起价,找球鞋爱好者接盘。

    这种被理解为“囤积居奇”的行为,常常会遭到反感。但事实上,这些目的摆明了就是要牟利的鞋贩子,它们未必就如此罪大恶极,也未必是炒鞋火爆的罪魁祸首。

    原因很简单,炒鞋的火爆是饥饿营销下市场供需失衡的体现。只不过在奢侈品市场,定价权掌握在奢侈品品牌手中,鞋市则存在着大量的二级市场,品牌商的意图更在于营销,只会以发售价对外售卖。二者之间,由掌握稀缺资源者定价的逻辑,始终没有发生变化。

    如前所述,既然承认商家有放自主决定多少货的权利,就得承认,二级市场上的交易者只要不违背自愿透明诚信等原则,完全可以选择囤多少、卖的时机。用所谓“鞋穿不炒”禁止一切加价行为,反倒是对市场的破坏,只会适得其反。

    其实对二级市场上的鞋贩子来说,要垄断整个市场,买完某一品牌的所有限量鞋,本身是相当困难的。天价鞋不排除炒作的因素,但多数时候还是供需关系的反映。因为如果开出完全不切实际的价格,鞋贩子同样会面临转手困难的风险。

    要警惕炒鞋领域的金融风险

    不只是在球鞋圈,在很多领域都有“炒”的小众玩法,除了房子、数字货币等之外,还有文玩核桃、书法字画,没必要将它理解为多么恶劣的行为,动辄呼吁权力出手。而且相对于数字货币,鞋子作为投机炒作的标的,至少还能穿,有实物的价值。

    不过这不是说,和疯狂炒鞋伴生的一些风险,不需要加以提防。事实上,在吸引到越来越多的资本进场后,炒鞋的玩法开始逐渐脱缰。

    比如现在不少交易平台推出了K线走势图,因此衍生出“云”炒鞋的玩法——交易的是鞋子的拥有权,至于鞋是否真实存在,都是未知数,击鼓传花的结果自然是找人接盘。

    炒鞋不同于炒数字货币,后者通常会有发币的数量上限,但鞋市上的球鞋总量完全是不可控的,甚至连真假都无从鉴别——因为球鞋的生产制作,往往是代工厂完成,那么代工厂按照设计图纸,暗中拿着同样的材料来加工制作,生产出来的球鞋未必称得上假货。

    这种不透明的行业特征,意味着那些资本力量相对雄厚的二级平台或者鞋贩子,能够间接操纵局部市场的走向,用炒币的那一套玩法,将鞋市进行资产证券化。它们甚至可以不需要囤积鞋子,就凭借着虚拟的涨幅、K线走势,来误导玩家。

    由于信息不对称,通过和交易平台紧密捆绑的金融消费平,加杠杆炒鞋的玩家,很可能成为接盘者。考虑到不少玩家都是00后,炒鞋衍生的盲目加杠杆、资产证券化、资本泡沫等金融风险不可不察。

    其实尽管炒鞋最近才被聚焦,但发展到今天,它早已变成头部玩家的资本游戏。一些缺少投资理财渠道的网友,被大学生炒鞋年入50万、炒鞋赚首付之类的造富神话吸引,看着逐渐暴涨的球鞋价格,跃跃欲试准备进场,殊不知却正在变成待割的韭菜。

    不久前,成都一位涉案上千万的95后鞋商跑路的案例,应当当做教训。不管怎么说,要以市场化的眼光来看待飞涨的鞋价,但与此同时,对炒鞋金融化的资本操作,还是得保持一定的风险意识。

本文采编:CY350

版权提示: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