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蓝领”不受青睐,追新兴职业成潮流,各方呼唤职业院校学生回归技能岗位[图]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职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也可以说是人自身发展的产物。而且是发展到某个特殊时期的产物。职业教育受益于社会,社会也可受益于职业教育,促进社会发展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和神圣职责。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满足个人的就业需求和工作岗位的客观需要,进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加快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

    但经过调查:超六成受访职业院校学生毕业后不愿选择当“蓝领”

你心中的高职院校是

资料来源:智研咨询整理

    毕业不到两年,江西某职业学院自动化专业的吴鑫(化名)换了3份工作,起初通过校内招聘会,在一家老牌的企业做焊工,工作3个月后,他发现和单位里的人没法说得上话,整天只能跟一群“哑巴”机器打交道。于是,他选择从工厂果断“逃离”,之后做了一段时间的销售,如今成为婚礼司仪统筹,负责和新人对接婚礼流程。

    吴鑫不是个案。选择“逃离”工厂,不愿意去车间工作,好像在年轻人中成了一个非常明显的就业趋势。甚至在以培养一线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的职业院校学生中,也存在蔓延的趋势。

    近日,《中国青年报》教育科学部向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了解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意向。该调查问卷共收到有效问卷26596份,其中50.25%的为高职院校大二学生,44.44%为高职院校大三的学生;从专业大类上看,40.31%为理科类学生,26.65%为工科类学生。问卷结果显示,超过六成的受访职业院校学生不愿选择当“蓝领”。

    多位职业院校教师发现,“去工厂化”“去基层化”的就业趋势愈加明显,新兴的电商类岗位受到职业院校学生追捧。不少受访的“大国工匠”也呼吁,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要回归技术类岗位,为制造强国的发展提供青年力量。

    2021年6月毕业后,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专业的杨颜旭没有丝毫犹豫,选择了与老师合伙创业,“进国企或其他单位,让我规规矩矩地上班写代码,那种生活太枯燥了。”

    现在,他所在的创业型公司,一入职,就让他掌管了4个高校的自媒体账号运营,“直接把后台的数据全部开放,这在其他的单位是不可能做到的。”最吸引杨颜旭的是,入职3个月,他学会了怎么去运营自媒体账号,怎么和不同高校打交道,怎么搭建新媒体矩阵,这一切新的知识经验源源不断地丰富着他的头脑。

    杨颜旭介绍,班上30个同学,只有两个去做了专业对口的编程岗位,其他28个同学分散到了很多不同的行业。杨颜旭观察身边的朋友,他们普遍的想法是,如果去一个国企单位从“蓝领”工人做起,“可能把自己一辈子的锐气都磨没了”。在他们看来,“躲在”那个地方熬年头,“只会感受到安稳”。

    另一层的原因是,与其在基层岗位十年磨一剑地打磨技术,不如多闯荡闯荡,杨颜旭觉得,“干吗非要做这么一件事情,如果真的做好了这件事情,我又能怎么样。”

    调查问卷发现,63.97%的受访职业院校学生毕业后不会选择进入工厂、工地、车间等一线基层岗位,此外,只有32.8%的受访职业院校学生发现周围同学毕业后会选择电工、焊工等实体经济岗位。

受访职业院校学生毕业后的选择就业意向

资料来源:智研咨询整理

    在一场校园招聘会上,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王志明曾看到一个鲜明对比的场景:在互联网等大公司的招聘台前排着长长的队,而在制造业等企业招聘台前应聘的同学却寥寥无几。“与之前相比,学生就业的目标趋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像机械类的学生不愿意再去劳动密集型的岗位。他们更喜欢新颖的、更光鲜亮丽的岗位。”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就业处、校企合作处负责人卢文澈分析,一方面工厂的工作劳动强度大,有些岗位需要一天工作10个小时左右,而月薪平均只能拿到6000元左右,很难吸引学生前来就业。另一方面现在市场就业多元化,提供了电竞主播、电商等不同类型的新型职业。

    此外,他认为大部分制造业岗位的职业认可度也不断在下降,毕业生很难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和荣誉感。陕西一家军工企业每年都来学校招聘,往年前来竞聘的学生早早在岗位前排队,“学生拼了命想挤进这样的军工企业,都会去投简历,但近两年,风向一下子变了,招聘的情况一年不如一年了。”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多重因素导致职业院校学生不再青睐“蓝领”:61.9%的受访职业院校学生会因一线生活枯燥单一而不愿意去制造业基层,61.04%的受访职业院校学生对制造业基层的工作前景不看好,52.87%则是觉得工作环境差,40.01%认为基层工资低,31.35%则因为工作中交友圈子太窄而不愿去一线工厂。

职业院校学生不愿意进工厂、工地、车间等一线基层岗的原因

资料来源:智研咨询整理

    学生没有清晰的职业规划,跟着潮流走

    毕业后,1999年出生的中职毕业生张宇(化名)和同学一起去了杭州,他选择了电商,后又跟着朋友创业,做智能家居的维修安装工作。
和他同批的毕业生胡鑫(匿名)在毕业短短两年之间,追着“热岗位”换了4个工作。毕业时,按照学校统一的安排,学电子类的胡鑫去往江西的一家企业维修智能化设备。那时候两人常私下互相吐槽工作现状。对于18岁的胡鑫而言,单位的工作陷入了枯燥的循环之中,常常是一个类型的设备问题反复出现。

    再也受不了重复单调的日子,又逢电商行业兴起,胡鑫转而去了杭州,从事电商工作;后干了一段时间,嫌电商带货太慢,他去教育机构做销售。聊天之中,张宇能很明显地感觉到,身边朋友都对工作“没有清晰的规划,都是跟着潮流走”。

    问卷调查显示,45.13%的受访职业院校学生选择个人成长速度快的岗位,44.36%的职业院校学生会因为工作自由而选择该岗位,20.4%的学生会看重工作是否时尚,是否好玩。

受访职业院校学生选择岗位的因素

    江西省电子信息技师学院辅导员肖星星则有更深刻的体会,刚毕业的学生更偏向去互联网、房地产等行业工作。还有一部分孩子毕业后不清楚自己的职业规划,总是追着热门职业走。他曾接触过一个电子电器专业的学生,成绩优异,技能也过关,但毕业前听家人说做建筑行业好,转而又去学做建筑。

    学生择业观变化快的背后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对热门的岗位、企业越感兴趣,而能“坐冷板凳”的学生就会越来越少了。“他们更喜欢更实在的、付出后能够立即变现的技能”。肖星星观察到,有孩子爱拍短视频、剪辑视频,上网发布后,很快就可以收费了。“但从基层岗位成长起来的高技能人才、大国工匠之类,都需要一种持续不停地钻研技术的定力。”

    “国家要培养一个机械制造的职业院校学生是要付出较高教育成本的,如果有专业技能的学生毕业后越来越不愿意从事技能型工作,是非常可惜的。”卢文澈认为,这与国家培养职业教育人才的初衷相违背。

    同时,在职业院校学生的专业选择上也发生着细微的变化。某职业院校招生办处长曾研究过每年的毕业生数据,几年前,他所在的学校每年毕业生有五六千人,而制造类专业的毕业生人数多达3000多人,最高可以占比六成左右。而近年来,每年毕业生人数7000人左右,但制造类专业的毕业生人数却下降到了2000人左右,“从整体的比例来看,学生是明显减少了,学生不愿意选择制造类的专业学习就业了。”

    各方呼唤职业院校学生回归技能岗位

    30年的时间,维修电工齐名把“冷板凳”坐热了。他主持创新167项科技成果,获得5项国家专利,使公司收获的循环经济效益达5500余万元。

    华北制药金坦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师、“大国工匠”齐名的工作一直是围绕着电力维修钻研的。刚毕业那会儿,他也是个年轻气盛的小伙子,1991年,他被分配到110车间高压检修组当了一名电工,刚开始时对工厂高压系统继电保护装置等工作摸不着头脑,那时候,他就想着那就在干中学,在学中干。

    2001年,一台意大利设备停机,如果将设备运回意大利修理,生产损失至少上千万元;如果请技术人员来修,从上飞机开始计酬,每小时上千元,花费也得几十万元。齐名报名想试一试攻克这个大难题,两天的时间里,不断地拆装、测试,终于查出是一个电阻烧坏了。他花0.1元买个新的换上,机器恢复正常。

    但30年后,他发现时代变了,95后的小孩不愿意来车间干活儿,有的来了不到一年,觉得工资收入不高,转而去了外企或者自己创业了。有时候他带着年轻的小伙子去车间维修机器,干着干着,就听着小伙子说,这工作太苦了,自己干不来,撒手不干了,“很容易打退堂鼓”。

    齐名也理解年轻人,毕竟在车间基层做电工维修的工作,从传统观念来看“不热门、不吃香”,要吸引青年毕业后来基层锻炼,齐名觉得,最重要的是培养他对职业的热爱,对技术的热爱,有兴趣才能研究钻研,才能成为高技能人才。

    如果要进一步真正实现制造强国的梦想,齐名觉得,得需要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把工作做好。他打了一个比方,好比社会是一台精密的仪器,如果每个零件都正常运转,机器的性能就会稳定;但如果只有极个别的运转好,有的零件不停更换,那机器就做不到高效运转。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钳工首席技师郭锐也感同身受,要让年轻人愿意下基层、愿意来工厂,得让他们有职业成就感、获得感。他曾有一个研究生毕业的徒弟,第一年来单位基层锻炼,没干多久小伙子就打算离职。沟通之中,小伙子觉得自己未来是想做高技术研发的,不应该在车间度日,没过多久,这位研究生就去备考公务员,离开了这个单位。郭锐发现,企业也要想想办法“留住人才”。

    王志明认为,传统的密集型、流水线型上的岗位未来会被机器取代。因此,制造业企业也要加快基层岗位的转型升级,改变现在工作环境差等现状,鼓励高新技术类企业吸纳高技能水平的人才、复合型技能水平的人才,慢慢社会对基层岗位的认知也会发生变化。

    “如何切实发挥职业教育对高素质产业工人的支撑作用,始终立足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需求,将成为我国建设技能型社会的重要战略选择。”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刘晓、钱鉴楠合作撰文建议,提升职业教育办学层次,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优化技能型人才评价办法,提升产业工人待遇水平。

本文采编:CY315
10000 12800
精品报告智研咨询 - 精品报告
2024-2030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行业市场专项调研及投资前景规划报告
2024-2030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行业市场专项调研及投资前景规划报告

《2024-2030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行业市场专项调研及投资前景规划报告》共八章,包含2019-2023年高等职业教育政策法规制度分析,高等职业教育投资分析,高等职业教育的前景趋势分析等内容。

如您有其他要求,请联系:

版权提示: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