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智研咨询专家团队精心编制的《2024-2030年中国硬质合金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发展前景规划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重磅发布,《报告》旨在从国家经济及产业发展的战略入手,分析硬质合金行业未来的市场走向,挖掘硬质合金行业的发展潜力,预测硬质合金行业的发展前景,助力硬质合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本《报告》从2022年全国硬质合金行业发展环境、国内外基本情况、细分市场、区域市场、上下游产业链、竞争格局等角度进行入手,系统、客观的对我国硬质合金行业发展运行进行了深度剖析,展望2023年中国硬质合金行业发展趋势。《报告》是系统分析2022年度中国硬质合金行业发展状况的著作,对于全面了解中国硬质合金行业的发展状况、开展与硬质合金行业发展相关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可供从事硬质合金行业相关的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产业企业等相关人员阅读参考。
硬质合金是以高硬度难熔金属的碳化钨、碳化钛粉末为主要成分,加入钴、镍等金属作为粘结剂,经过球磨、压制、烧结等粉末冶金工艺制造而成的具备高硬度、高耐磨的合金材料,被誉为“工业牙齿”。硬质合金具有硬度高、耐磨、强度和韧性较好、耐热、耐腐蚀等一系列优良性能,以其为主要材料的各类工具产品广泛应用于矿山探采、机械加工等领域。
硬质合金根据成分及结构组分的不同,常用硬质合金可分为钨钴类合金、钨钛钴类合金和钨钛钽钴类合金等;根据应用范围的不同,常用硬质合金可以分类为切削工具材料、冲击工具材料、耐磨耐蚀材料和表面强化材料等。
中国硬质合金产业始于 20 世纪 40 年代末,经过国家战略层面的大力支持以及几十年来行业的不断发展,中国硬质合金工业发生了巨大变化,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逐步形成了生产、研发、贸易一整套完整的工业体系,行业发展至今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成为硬质合金产量较大的国家,下游产业及国内外对于硬质合金的需求保持稳定增长。目前,我国硬质合计自给率相对较高,基本能够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但随着下游行业对高端的硬质合金需求增长,中国高端产品供给相对不足,进口产品占比也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提升态势。2022年,中国硬质合金产量约4.9万吨,进口0.10万吨,出口1.15万吨,需求量约3.9万吨,市场规模增长至345.23亿元。
作为原材料导向型行业,我国硬质合金产业根据上游钨矿资源分布情况呈现出区域化分布特点;从生产企业区域分布来看,我国硬质合金企业主要集中在湖南、四川、浙江、江西、福建、江苏等省,产生了以中钨高新、章源钨业为代表的国内硬质合金领军企业。
我国硬质合金行业竞争逐渐趋于成熟,市场竞争较为充分,鉴于硬质合金行业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良好的发展前景以及相对较高的利润率,近年来吸引了部分新企业进入该行业,但新进入者面临技术瓶颈、品牌效应、规模效应、客户基础、营销渠道及人才储备等诸多壁垒,目前国内硬质合金市场主要企业包括厦门钨业、中钨高新、章源钨业、新锐股份、翔鹭钨业、长鹰硬质材料等,2021年中钨高新硬质合金产量1.3万吨,位于行业领先地位,实现硬质合金收入118.98亿元,其次厦门钨业硬质合金产量6684吨,销量6416吨,实现收入约23亿元。
中国经济的增长逐渐放缓,但制造业转型升级,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进程稳步推进,支撑起我国机床工业、汽车工业、矿山采掘、电子信息、交通运输和能源等基础产业对高性能硬质合金的需求增长。同时,随着工业经济自动化的发展,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在机械加工各领域的应用不断扩大,高性能高精度研磨涂层刀片及配套工具等高附加值硬质合金制品需求也不断增加。中国经济逐渐从低端制造向高端转型,高新技术装备制造、尖端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核能源的快速发展,大力推动了高技术含量和高质量稳定性的硬质合金产品的需求。未来硬质合金产品市场需求巨大,给中国硬质合金行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2024-2030年中国硬质合金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发展前景规划报告》是智研咨询重要成果,是智研咨询引领行业变革、寄情行业、践行使命的有力体现,更是硬质合金领域从业者把脉行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智研咨询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立体的智库体系,多年来服务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提供科技、咨询、教育、生态、资本等服务。
【特别说明】
1)内容概况部分为我司关于该研究报告核心要素的提炼与展现,内容概况中存在数据更新不及时情况,最终出具的报告数据以年度为单位监测更新。
2)报告最终交付版本与内容概况在展示形式上存在一定差异,但最终交付版完整、全面的涵盖了内容概况的相关要素。报告将以PDF格式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