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智研咨询专家团队精心编制的《2024-2030年中国餐厨垃圾处理行业市场运营态势及投资战略规划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重磅发布,《报告》旨在从国家经济及产业发展的战略入手,分析餐厨垃圾处理行业未来的市场走向,挖掘餐厨垃圾处理行业的发展潜力,预测餐厨垃圾处理行业的发展前景,助力餐厨垃圾处理业的高质量发展。
报告从2022年全国餐厨垃圾处理行业发展环境、上下游产业链、国内外基本情况、细分市场、区域市场、竞争格局等角度,系统、客观的对我国餐厨垃圾处理行业发展运行进行了深度剖析,展望2023年中国餐厨垃圾处理行业发展趋势。《报告》是系统分析2022年度中国餐厨垃圾处理行业发展状况的著作,对于全面了解中国餐厨垃圾处理行业的发展状况、开展与餐厨垃圾处理行业发展相关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可供从事餐厨垃圾处理行业相关的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产业企业等相关人员阅读参考。
餐厨垃圾是餐饮垃圾和厨余垃圾的总称,主要包括饭店、宾馆、企事业单位食堂和家庭等加工、消费食物过程中形成的残羹剩饭、过期食品、下脚料、废料以及不可再食用的动植物油脂和各类油水混合物。餐厨垃圾占全球固体垃圾产生的30%~60%。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累积的城市生活垃圾数量在持续增长,而垃圾中有机质的含量高达60%~70%。大量的城市有机垃圾不仅给城市的大气造成了污染,而且由于其呼吸作用散发出的CO2和CH4更是导致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
目前,国内外处理有机垃圾的方法主要有填埋、焚烧、堆肥等,但由于传统方法的种种缺陷,例如填埋法会造成渗漏液污染水资源,焚烧会产生二恶英等有毒有害气体的污染并且焚烧后的灰烬对土壤有巨大的毒害作用。
餐厨垃圾中存在的高营养物质和有机物质可被视为生产增值产品廉价和理想的原料,如生物燃料、沼气、生物甲烷、生物肥料和增值化学品等。一些餐厨垃圾处理技术,如有氧堆肥、饲料发酵、生物乙醇发酵、厌氧消化等,都实现了餐厨垃圾中营养物质的资源化转化。但是,以上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的加工过程存在工艺复杂、运营成本高、占地面积大,以及后期需要对餐厨垃圾固渣进行进一步处理等缺点。因此,针对现有情况,餐厨垃圾处理需要一项不但能实现餐厨垃圾中营养物质和有机物质的资源化处理,而且也能实现固渣残留物资源化处理,同时运营成本低的新技术。
我国餐厨垃圾处理技术主要包括传统处理技术和资源化处理技术。其中,传统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填埋法和焚烧法;资源化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厌氧发酵、好氧堆肥、饲料化处理等。
随着经济增长和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人民在餐饮方面消费与日俱增,我国餐饮业的飞速发展导致相应的餐厨垃圾数量也急剧增加。中国餐厨垃圾产生量由2010年的5800万吨增长至2019年的10850万吨,年复合增长率达到7.21%。预计2023年我国餐厨垃圾产生量有望达到13000万吨。
我国餐厨垃圾产生量逐年以可观速度增加,催生垃圾处理需求。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城镇化率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城镇有机废弃物的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处理设施成为城镇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来,我国餐厨垃圾处理行业市场规模呈现上升态势。餐厨垃圾处理行业市场规模从2015的180.5亿元上升至2019年的244.1亿元。受餐饮行业高速发展驱动及未来“十四五”规划影响,我国餐厨垃圾处理行业市场将持稳定增长,预计2023年餐厨垃圾处理市场规模为373.56亿元。
餐厨垃圾处理市场主要参与者有垃圾焚烧运营企业、地方国企、向产业链下游验收的工程设备提供商、其他民营非上市公司等。目前,我国餐厨垃圾处理行业专业性企业数量较少,规模不大,行业内企业主要以区域性中小企业为主,竞争格局较为分散,还没有出现具有明显优势的行业龙头。随着国家对于餐厨垃圾处理的重视程度提高,鼓励企业进入餐厨垃圾处理领域,国内大型环保企业纷纷涉足餐厨垃圾处理领域,如:启迪桑德、浙江旺能、瀚蓝环境等积极开拓产业链,扩大产业布局。
随着我国餐饮业的高速发展,餐厨垃圾产生量日益增大。近年来,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不断加强,餐厨垃圾处理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作为“十四五”期间固废产业链上不容小觑的环节,餐厨垃圾处理受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市场层面生发出欣欣向荣的势头,以“政府主导+企业运营”的基本商业模式下,餐厨垃圾处理市场的景气度有望在未来5年得以延续,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2024-2030年中国餐厨垃圾处理行业市场运营态势及投资战略规划报告》内容丰富、数据翔实、亮点纷呈。是智研咨询重要研究成果,是智研咨询引领行业变革、寄情行业、践行使命的有力体现,更是餐厨垃圾处理领域从业者把脉行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智研咨询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立体的智库体系,多年来服务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提供科技、咨询、教育、生态、资本等服务。
【特别说明】
1)内容概况部分为我司关于该研究报告核心要素的提炼与展现,内容概况中存在数据更新不及时情况,最终出具的报告数据以年度为单位监测更新。
2)报告最终交付版本与内容概况在展示形式上存在一定差异,但最终交付版完整、全面的涵盖了内容概况的相关要素。报告将以PDF格式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