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智研咨询专家团队精心编制的《2024-2030年中国植入式医疗器械行业市场发展调研及投资前景展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重磅发布,《报告》旨在从国家经济及产业发展的战略入手,分析植入式医疗器械行业未来的市场走向,挖掘植入式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潜力,预测植入式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前景,助力植入式医疗器械业的高质量发展。
报告从2022年植入式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环境、上下游产业链、国内基本情况、细分市场、区域市场、竞争格局等角度,系统、客观的对我国植入式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运行进行了深度剖析,展望2023年中国植入式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趋势。《报告》是系统分析2022年度中国植入式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状况的著作,对于全面了解中国植入式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状况、开展与植入式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相关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可供从事植入式医疗器械行业相关的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产业企业等相关人员阅读参考。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分类规则》(局令第15号)第八条中对“植入器械”的定义:植入式器械是指借助手术全部或者部分进入人体内或腔道(口)中,或者用于替代人体上皮表面或眼表面,并且在手术过程结束后留在人体内30日(含)以上或者被人体吸收的医疗器械。
区别于人工关节、假肢、支架、人工心脏瓣膜以及一些组织工程产品等无源植入器械,植入式心脏起搏器与除颤器、人工耳蜗、植入式药疗系统等属于有源植入器械。中国植入医疗器械行业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高速增长期,以及2003年以来的调整期,行业正逐步向规范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在2009年出台新医改政策后,国内植入医疗器械行业迎来景气周期,行业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
得益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社会老龄化进程加速和医疗需求不断上涨,我国植入类医用耗材市场规模逐年增长。在政策环境方面,医用高值耗材的行业地位逐渐提升,进口替代成为趋势;在经济环境方面,随着中国经济总量不断提升,人均可支配收入及人均医疗保健支出稳步增长;在社会环境方面,我国人口规模不断上升,老龄化进程加速,医保水平逐步提高,医疗卫生机构及就诊人数和人次稳定增长;在技术环境方面,医用高值耗材的原材料及生产技术水平快速提升。
上述多方面的因素综合作用,促进了医疗器械行业,特别是医用高值耗材及植入类医用耗材细分行业的快速发展。随着国家医改政策的推进,植入式医疗器械行业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长期看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有利于国产品牌市场占有率的提升。
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医疗健康需求的增加以及国家政策的指引,国内植入性医疗器械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同时,国内植入性医疗器械企业不断整合创新,不断取得新的技术突破,植入性医疗器械的国产化能力持续加强,并日趋成为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内重要的突破口。
按照治疗部位不同可以将血管介入器械分为心血管介入器械、脑血管介入器械和外周血管介入器械。在血管介入三大细分市场中,心血管介入一直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但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血管介入市场格局有了新的变化,脑血管介入和外周血管介入的市场份额逐渐提升。
骨科植入物主要包括骨接合植入物以及关节植入物,如接骨板、接骨螺钉、髓内钉、脊柱内固定植入物、人工关节等,按使用部位不同可以分为创伤类、脊柱类、关节类和其他。2022年我国骨科植入医疗器械规模457亿元,其中,关节类骨科耗材140.98亿元;脊柱类骨科耗材141.53亿元;创伤类骨科耗材127.64亿元;其他类骨科耗材46.85亿元。
骨科行业发展仍以人口老龄化、医疗消费水平提升、国家医疗费用支出为主逻辑。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显著加剧,公众健康意识逐渐加强,政府不断加大对行业的支持力度,我国骨科植入医疗器械的发展尚存在较大的市场空间,具有较强的增长潜力。
目前骨科行业正处于集采背景下的行业重塑期,行业呈现两大特点,一是行业集中度提升,二是进口替代。行业集中度提升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头部企业通过集采报量凭借渠道优势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小企业因覆盖范围、生产能力、配送能力有限,销售利润不足以支撑成本,将逐步退出市场,该部分市场也会由头部企业承接。进口替代趋势主要体现在:根据带量采购招标结果,创伤、脊柱产品协议量份额均由国产品牌占据主导,关节产品进口替代效果较创伤、脊柱产品不明显,主要因为进口品牌拥有原材料成本优势,并且仍具有核心大医院的学术品牌优势。未来骨科行业将呈现逐步向国产头部企业集中的特点,国产头部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更具优势。
《2024-2030年中国植入式医疗器械行业市场发展调研及投资前景展望报告》是智研咨询重要成果,是智研咨询引领行业变革、寄情行业、践行使命的有力体现,更是植入式医疗器械领域从业者把脉行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智研咨询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立体的智库体系,多年来服务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提供科技、咨询、教育、生态、资本等服务。
【特别说明】
1)内容概况部分为我司关于该研究报告核心要素的提炼与展现,内容概况中存在数据更新不及时情况,最终出具的报告数据以年度为单位监测更新。
2)报告最终交付版本与内容概况在展示形式上存在一定差异,但最终交付版完整、全面的涵盖了内容概况的相关要素。报告将以PDF格式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