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揭示光感知调控葡萄糖代谢的神经机制
研究表明,夜间光源过多暴露显著增加了代谢疾病风险。然而,光调节代谢的神经机制仍有待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团队发现,光通过视网膜-下丘脑-棕色脂肪组织轴调节葡萄糖代谢。该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在《Cell》杂志上。
科学家绘制肺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单细胞空间图谱
目前,大多数临床策略仍依赖于肿瘤亚型的组织病理学分层,而对这些分层亚型中单细胞表型的空间位置信息知之甚少。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研究团队绘制了肺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单细胞空间图谱。该研究成果于近日发表在《Nature》杂志上。
科学家利用深度学习模型探究药物与多组学数据间的关联
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患者的药物反应模式是相对复杂的,可能涉及多个器官和因素,而大部分影响机制仍然是未知的。近年来,表型和多组学筛查可用于揭示疾病特征,并为研究药物在疾病进展中发挥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手段。然而,多组学数据分析面临着数据降维、数据异质性与整合困难等多方面挑战。
科学家发现一种新型聚合物材料或可帮助预防由导尿管引起的尿路感染
留置导尿是临床中非常常见的一项诊疗技术,但由导尿引起的导管伴随性尿路感染(Catheter-Associated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CAUTI)一直困扰着医护人员。
我国科学家揭示中国遗传性脑小血管病血脑屏障水交换率变化特征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 CSVD)是一组因脑小动脉、微动脉、小静脉、毛细血管病变引起脑内病理、临床及影像学改变的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认知障碍、精神情绪异常和步态异常等。因该病受累人群广泛,近年来备受重视,但其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明确。
科学家发现促进小胶质细胞代谢的新抗体
髓样细胞触发受体2(TREM2)是一种在小胶质细胞中表达的蛋白质,而小胶质细胞是大脑的常驻免疫细胞。TREM2基因突变与阿尔茨海默病(AD)风险增加密切相关。
科学家发现小胶质细胞钙通道可调节神经性疼痛
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天然免疫细胞,是神经炎症的主要介质,神经炎症是神经性疼痛的基础。然而,控制小胶质细胞反应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近期,来自西北大学和多伦多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类名为Orai1的钙通道,可以调节与神经炎症和神经性疼痛相关的小胶质细胞的功能。
科学家揭示人三磷酸腺苷依赖的RNA解旋酶A在抗病毒免疫中的作用
人三磷酸腺苷(ATP)依赖的核糖核酸(RNA)解旋酶A(DHX9)是一种多功能核蛋白,广泛参与RNA的加工、转录和翻译。研究表明,DHX9可以与细胞核中的亚基结合,促进下游促炎细胞因子转录,抵抗脱氧核糖核酸(DNA)病毒感染,且多种病毒劫持DHX9以逃避先天免疫系统并促进自我复制。
我国科学家揭示应激颗粒异常是导致腓骨肌萎缩症2型的关键机制
腓骨肌萎缩症2型(CMT2,也称为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2型)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周围神经遗传病。研究表明,许多引起CMT2的致病蛋白在细胞中的定位和生理功能各不相同,但却会导致患者表现出非常相似的临床症状,其共同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科学家揭示原癌基因Cyclin E在肿瘤全基因组倍增中的重要作用
人体绝大多数细胞为二倍体,同时,机体存在大量细胞周期调控机制以确保细胞在连续的分裂过程中保持二倍体状态。全基因组倍增(Whole Genome Duplication, WGD)是具有组织特异性的常见基因突变模式,即天然二倍体细胞转变为基因不稳定的四倍体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