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揭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免疫系统作用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是一种以随意肌麻痹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损伤运动神经元为主的神经退行性疾病。ALS具有较强的异质性,因发病年龄、疾病进展速度以及症状出现的神经解剖部位而分成不同临床亚型。
科学家证实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管外膜和大脑之间可交换神经信号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导致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神经和血管系统可在多个层面相互作用。由于斑块缺乏神经支配,神经元控制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和机制目前仍不清楚。
我国科学家发现黄花蒿首个染色体级别基因组图谱
疟疾至今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黄花蒿是全球普遍使用的抗疟疾药物——青蒿素的主要天然资源,保障全球优质廉价的青蒿素原料供应对于全球疟疾防控有重要价值。但黄花蒿基因组杂合度和重复度很高,致使高质量的黄花蒿基因组组装成为该领域难题。
新研究确定了一种在人类先天免疫系统中起重要作用的基因
近日,发表在《Nature Immunology》上的一项新研究中,来自Cedars-Sinai医学中心的研究团队确定了一种在人类先天免疫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基因。这个名为NLRP11的基因有助于激活炎症反应,从而指挥白细胞攻击外来物质。
一种糖蛋白在阿尔茨海默症中的关键作用
近日,发表在《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上的一项新研究中,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团队利用5名死于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脑组织进行了“逆向工程”研究,从而发现一种糖分子可能在阿尔茨海默症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该分子有望作为早期诊断和治疗靶点。
科学家实现基于多尺度表征定量的类器官自动高速3D成像平台
现有的成像方法,限制了对三维器官型培养物(类器官)进行多尺度表征的能力。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人员实现了基于多尺度表型定量的类器官自动高速三维(3D)成像。
科学家提出深度学习框架用于发现癌症中的新突变
全基因组染色质构象捕获技术(Hi-C技术)已被证明是检测人类基因组中结构变异(SVs)的一种有效方法。然而,目前能够使用Hi-C数据进行全范围检测SVs的算法一直缺乏。目前的方法只能在不太理想的分辨率下,识别染色体间易位和长距离染色体内SVs(>1 Mb)。
我国科学家在改良腰椎斜外侧入路椎体间融合术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腰椎斜外侧入路椎体间融合术(OLIF)是近年来国内外较为推崇的一种新型微创融合技术,与经椎间孔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相比,具有不损伤脊旁肌肉、不进入神经管道、融合面积大等优势。然而,受陡峭的学习曲线、有限的手术视野及较高的神经和血管并发症等因素的制约,在国内难以推广。
我国科学家开发基于树突状细胞的工程化囊泡疫苗新策略
免疫疗法的探索与发展旨在为肿瘤治愈寻求新突破,但由于肿瘤内部复杂免疫抑制性微环境的存在,传统疫苗及免疫调控方法的疗效受到极大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