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智研产业百科

一、行业定义
二、行业政策
三、行业壁垒
1、技术壁垒
2、人才壁垒
3、行业经验壁垒
4、客户壁垒
四、产业链
五、行业现状
六、发展因素
1、有利因素
2、不利因素
七、竞争格局
八、发展趋势
1、教育信息化发展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2、以信息化促进学校治理现代化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3、深度融合信息技术正成为践行新型教育模式的重要手段

教育信息化

摘要:教育信息化向全链接、全感知、全智能的智慧化校园建设方向不断深化,市场规模也在逐年攀升,2017至2023年我国教育信息化行业市场规模由3405亿元增至543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9.79%,2023年将达到5776亿元。


一、行业定义


教育信息化是指将信息技术引入教育领域的应用实践。它用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与其他行业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行业没有本质的不同;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包括使用电子教材、在线学习平台、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和其他教育信息系统,以改善学校管理和学生学习体验。

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意义


二、行业政策


教育事业是国家多年来持续重点关注、重点扶持和发展的重要事业。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围绕教育现代化建设目标,国务院和教育部密集推出指导政策,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将“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列入战略任务,将“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列入重点任务,为教育信息化产业进行规范性指导,提供政策支持,打造了良好的产业氛围。

教育信息化行业相关政策


三、行业壁垒


1技术壁垒


教育信息化是知识密集型行业,要求信息化服务商具备较强的技术研发和维护能力。与此同时,行业技术与应用更新速度快,行业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需求分析、系统设计、数据库建模、程序设计、代码测试等软件工程技术,还需要不断对新涌现的技术与应用进行知识更新以适应行业的快速发展,诸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等。因此,较高的技术壁垒使新进入者很难在短期内进入教育信息化行业。


2人才壁垒


教育信息化行业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拥有计算机、软件、网络等全方位知识体系,了解学校多样化特定场景下的运行模式,同时具备现场的实施和管理经验。此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需要较长期的从业经历和持续的学习能力才能积累相应的行业经验和能力,培育周期较长。而新进入企业难以在短时间内建设既对行业有深度理解,又掌握新兴技术的人才队伍,因此行业存在较高的人才壁垒。


3行业经验壁垒


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细分领域多、业务复杂程度高、数据处理量大的特点,且各学校内部情况不尽相同,客户往往更多地考虑拥有较多与高校合作成功案例的信息化厂商。该类信息化厂商进入行业时间较长,对学校业务、信息化需求有深度认知,具有丰富的在该领域的产品研发经验。此外,高校客户在供应商选取方面,主要采取招投标方式,通常对信息化厂商的产品性能、技术方案、成功案例、商业信誉、售后服务保障能力等综合实力进行评比。新进入企业在产品成熟度、行业经验上往往不足,在招投标过程中不具竞争优势,因此存在行业经验壁垒。


4客户壁垒


出于学校自身多元化及定制化的需求、重新更换并适应新系统所需的成本等多方面考虑,行业内客户群体对前期合作的服务商存在一定黏性,更换其他品牌的产品可能存在一定的替代成本和技术风险。此外,由于软件功能和服务通常与客户的操作习惯高度相关,当客户形成依赖性后,也不会轻易更换所用的软件和服务,因此行业内存在一定的客户壁垒。


四、产业链


进入教育信息化2.0时代,我国教育信息化形成了新的产业链格局,上游主要由基础设施供应商、云服务商和大型软件企业等构成,其提供硬件和云资源基础设施,以及中间件支撑软件产品,该等企业实力较强,行业集中度较高;中游主要为数字资源与平台开发服务商,包括支撑平台和管理应用类软件,以及教学数字资源,市场较为分散,参与企业较多;下游主要为学校及师生。

教育信息化行业产业链
基础设施供应商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云服务商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腾讯云计算(北京)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上游
新开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联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正方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金智教育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中游
教育机构
学校
学生
下游


五、行业现状


近年来,随着延期开学、线上办公教学,各类信息化软件产品成为学校开展管理、教学活动的“刚需”,SaaS服务进一步得到推广和应用。管理方面,学校需要向师生发布各类校内外通知和资讯,收集和掌握师生近况,包括当前位置、出行信息、本人及同住人员身体健康信息等,确保全员、全时空覆盖;教学方面,在线教育平台和课程资源,为学校达成“停课不停教、不停学”的目标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同时促使教师打破线性教育,引导学生注重自主学习,进一步发挥信息化对学校教学、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作用。教育信息化向全链接、全感知、全智能的智慧化校园建设方向不断深化,市场规模也在逐年攀升,2017至2023年我国教育信息化行业市场规模由3405亿元增至543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9.79%,2023年将达到5776亿元。

2017-2023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市场规模情况


六、发展因素


1、有利因素


(1)行业政策促进发展


围绕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政策文件中谋划部署的重点任务,明确提出要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推动教育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的变革创新,以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更强调了从注重“物”的建设向满足“人”的多样化需求和服务转变,从“管理本位”的教育管理向“服务本位”的教育治理转型。2022年1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深入推进智慧教育,推动“互联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国家在相关政策上不断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同时在软件和信息技术层面制定相关规划,大力支持并鼓励软件技术领域的发展,为教育信息化行业提供政策保障。


(2)长效机制提供投入保障


目前,国家和相关部门通过政策制定与实施,将“完善教育现代化投入支撑体制”列入教育现代化保障措施,要求完善教育现代化投入支撑体制,健全保证财政教育投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确保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保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般不低于4%。


(3)新兴技术加速融合运用


近年来,移动互联、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得到逐步推广和应用,教育信息化产业在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的过程中,不断探索综合利用新兴技术实现未来教育教学新模式的道路,为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创新发展增加了驱动力。对终端校园用户来说,信息化行业与新兴技术的深度融合更能打造全面感知的校园物理环境,进一步提升对用户群体学习、工作情景和个体特征的智能识别能力,将学校物理空间、数字空间有机衔接,为师生建立智能开放的教育教学环境和便利的生活、工作环境。对于信息化企业来说,新兴技术的融合应用提高了数据资源获取、分享、运用能力,扩大了软件产品技术演进和更新迭代空间,给行业发展带来更多活力。


(4)新冠疫情凸显了教育信息化建设重要性


新冠疫情发生后,国家教育部在评估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后所做出“停课不停学”的决策,带来超大规模在线教学和管理实践,使得数十万所学校、近三亿师生在无法预估的窗口时间内,暂时脱离现实课堂进行前所未有的线上大迁徙。学校通过云开学、云教学、云考试、云答辩、云毕业、云招聘等形式保障学生如期完成学业,通过师生健康申报系统进行疫情防控和师生出行管理。此次新冠疫情的应急响应,既检验了我国推行教育信息化的前期成果,也提升了业务部门的信息化管理意识和治理水平,凸显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也将进一步促进我国教育信息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2、不利因素


(1)行业流程和数据标准化研究和沉淀的风险


随着大数据分析和智能决策应用起步、软件产品SaaS化模式推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对跨云资源的融合等高校信息化新趋势的出现,对于行业业务流程和数据模型的一体化标准建设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2)融资渠道受限


软件行业企业普遍具有轻资产、高研发投入的特点。作为轻资产企业,从传统融资渠道融资难度较大;软件行业产品技术换代速度较快,企业需要投入资金不断进行技术升级及产品的研究开发。此外,软件企业承做大型项目,需要持续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整体来看,软件企业研发、运营资金需求大,但融资渠道受限。


(3)持续性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软件行业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人才是软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需要持续引进新兴技术领域人才;另一方面,软件行业人力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传统行业。若企业不能采取有效措施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和人均产出,持续上涨的人力成本将对企业的经营业绩造成较大压力。


七、竞争格局


教育信息化行业中根据企业聚焦的环节以及企业技术实力较为强劲的领域进行划分,可以将教育信息化行业的厂商划分为系统供应厂商、解决方案厂商、内容供应厂商以及硬件设备厂商。行业各派系中竞争者众多,其中,以解决方案厂商为主的部分教育信息化代表性企业已完成了对教育信息化产业链多环节的布局。解决方案服务商中新开普的经营规模较大,具有较强技术实力,其在校园一卡通解决方案领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在校园卡智能终端研发和设计领域具有较强技术实力;联奕科技主要从事数字校园产品及解决方案和系统集成解决方案两大类业务,在智慧教室解决方案等领域拥有一定优势;正方软件在教学管理服务平台系统等领域具有较强实力。金智教育研发投入较大,产品线较为丰富,市场影响力较高,整体处于行业第一梯队。

教育信息化行业重点企业介绍


八、发展趋势


1、教育信息化发展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随着新兴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教育行业很多业务领域的边界变得模糊,打破固有模块,实现资源共建共享,鼓励跨界创新,用“互联网+”思维再造教育,逐渐成为业界的共识,是教育变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信息化是实现“互联网+教育”的根本手段和保障,通过信息化拆除校内与外部社会之间的“墙”,积极吸纳外部的优质资源,进一步优化校内部资源配置水平,推动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及管理服务的社会化。2022年1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深入推进智慧教育;同期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凸显,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政府及社会对教育信息化的资金投入不断增加,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2、以信息化促进学校治理现代化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随着一系列教育信息化政策出台,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国内学校正全面由数字化校园迈向智慧校园发展阶段,信息化部门业务定位也由统筹向治理职能转变,学校正逐步将信息化工作提升到战略性、基础性和引领性的重要支撑地位,并进一步向信息化建设加强资源倾斜和投入保障。学校需要运用信息化手段对传统的校园管理模式进行变革创新,学习和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新理念、新方法,提升服务与管理信息化水平和工作效率,以创建绿色、高效、智慧的大学治理模式,进而开创校园治理现代化新局面。


3、深度融合信息技术正成为践行新型教育模式的重要手段


当前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学生个体化成长需求更加多样,教育多样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必然趋势。此外,经济增长需要依托于产业转型升级和持续的技术创新,为此需要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大教育投入,重视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这对人才培养模式与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正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以满足与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实用、多样化、高质量人才需求。当前不论是深入推进新工科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校企协同育人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还是“一带一路”战略下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均有赖于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借助信息化构建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的有机结合,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差异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而促进学校业务侧的模式变革。

教育信息化行业发展趋势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扩展阅读
2022年中国教育信息化用户规模及主要企业经营分析,鸿合科技教育-教育信息化营业收入17.95亿元[图]
2022年中国教育信息化用户规模及主要企业经营分析,鸿合科技教育-教育信息化营业收入17.95亿元[图]

2022上半年高乐股份教育信息化营业收入比例为24.86%;华宇软件教育信息化营业收入比例为5.56%;鸿合科技教育信息化营业收入比例为83.87%。

教育信息化 2022-11-11
2022年中国教育信息化行业政策分析:“三全两高一大”目标逐步实现[图]
2022年中国教育信息化行业政策分析:“三全两高一大”目标逐步实现[图]

2022年2月,《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发布,提出要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指导推进教育信息化新领域新模式试点示范,健全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建立教育信息化产品和服务进校园审核制度。

教育信息化 2022-08-26
2021年中国教育信息化行业发展现状分析:行业持续深入发展[图]
2021年中国教育信息化行业发展现状分析:行业持续深入发展[图]

“十三五”期间,我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学校网络基础环境实现全覆盖。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中小学(含教学点)网络接入率达100%,未联网学校实现动态清零,出口带宽100M以上的学校比例达99.92%。

教育信息化 2022-07-25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