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要:在经过2014、2015年政府和相关开发性银行出台的一系列指导意见和政策性支持后,中国海绵城市建设在2016年后步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全国每年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投资总额超4000亿元,行业发展面临巨大的市场机遇,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23年,中国海绵城市建设市场规模约为25350亿元。
关键词:海绵城市、水弹性城市、海绵城市驱动因素、海绵城市发展现状、海绵城市发展趋势
一、海绵城市行业概述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海绵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即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实现雨水在城市中自由迁移。在新形势下,海绵城市是推动绿色建筑建设,低碳城市发展,智慧城市形成的创新表现,是新时代特色背景下现代绿色新技术与社会、环境、人文等多种因素的有机结合。渗、滞、蓄、净、用、排等六个环节是建设海绵城市的主要内容。
在2012年4月的《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我国首次提出“海绵城市”这一概念。之后,在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会议上这样说:“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这是我国官方,首次正式提出要建设海绵城市,就此拉开了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序幕。随后,国务院迅速做出反应,将其纳入重点工作日程。2015年3月,我国开始了国家第一批海绵城市试点城市的申报和评选工作,16个城市入选。2016年,又有14个城市入选国家第二批海绵城市试点。这些试点城市,具有很强的地域代表性,基本涵盖了我国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城市。目前,海绵城市建设正在我国如火如荼的推进,已经成为今后城市建设的统领,是今后城市建设的主流趋势。
新时代,中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海绵城市建设从“全面规划启动”走向“系统化全域推进”,从“两批试点”走向“首批示范城市”,这与中国追求高质量发展和美好生活的目标不谋而合,已然成为新时代城市发展的风向标。通过海绵城市试点与示范城市建设实践发现,海绵城市以美好生活体验为目标的效果评价机制,是坚持高质量发展、创造更美好生活的有益探索。近两年来,为进一步指导各地科学、扎实、有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改委、住建部、生态环境部等多个部门陆续出台多项法律法规及行业政策,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和主要目标,强调问题导向,确定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路径,使城市在适应气候变化、抵御暴雨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和“韧性”。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中国海绵城市行业市场专项调研及发展策略分析报告》
二、海绵城市产业链
海绵城市产业链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涉及多个环节和领域,上下游之间需要紧密协作,共同推动海绵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产业链上游主要为相关技术的研发以及材料生产,新技术、新材料研发是海绵城市产业链的起点,包括透水铺装材料、生物滞留设施材料、管材、雨水收集与净化技术等。中游为海绵城市项目工程建设,包含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施工等环节。规划设计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需要综合考虑城市水文、地质、气候等因素,因地制宜确立科学合理的建设方案。此外,还包括项目运维管理及售后等配套服务。海绵城市建成后,需要进行长期的运维管理,包括设施维护、水质监测、数据分析等;同时,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以及时解决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下游主要服务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城镇居民。
三、海绵城市发展驱动因素
1、城市内涝问题日趋严重
在连续强降雨天气下,原有的城市排水管网系统无法满足迅速排放大量雨水的需求,将导致城市内涝严重,交通受阻,居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目前,我国60%城市发生过内涝,城市看海成为城市讽刺性的景观。有数据显示,全国200多座中大型城市中,有三分之二都出现过“逢雨必涝”的现象,根本原因就是,破坏了水生态,忽视了水生态的保护。2024年以来,全国范围内多地因强降雨引发山洪、城镇内涝和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包括广西、广东、安徽、湖南、湖北、四川、河南、陕西等。2024年上半年,暴雨洪涝和地质灾害共造成全国1434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死亡失踪230人,紧急转移安置74.2万人次,直接经济损失达592亿元。
2、城市用水逐渐紧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造成水资源过度开采、开发、使用,城市水位逐年下降。从城镇化方面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人口涌入城市,据统计,近十年间,城市人口增加了1.65亿人,生活用水量增加了143亿吨。可见,城市用水在大量增加,但城市储水、补水机制尚不够完善,城市水循环链条被阻断,进而无法实现水的自然循环,导致城区内的地下水大量减少,用水问题日趋严峻。从工业化方面看,工业企业的不断增多,工业生产用水也在迅猛增加,部分企业使用自备水源井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不断下降。
四、海绵城市发展现状分析
海绵城市建设能有效应对城市内涝问题,以透水铺装代替混凝土沥青等硬化铺装,增加城市道路渗水力。同时,海绵城市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热岛效应,通过透水砖铺装增加空气湿度以降低城市热量,通过生物滞留设施等绿色海绵设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提高空气的质量,减缓城市的热岛效应。此外,海绵城市建设通过土壤渗滤净化、人工湿地净化、生物处理三个环节将雨水进行净化,回用为城市的日常用水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在经过2014、2015年政府和相关开发性银行出台的一系列指导意见和政策性支持后,中国海绵城市建设在2016年后步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全国每年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投资总额超4000亿元,行业发展面临巨大的市场机遇,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23年,中国海绵城市建设市场规模约为25350亿元。
在海绵城市建设实践过程中,我国采取试点城市先行建设,逐步总结经验系统化全域推进的方式。目前试点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正处于行业发展培育的关键阶段,部分试点地区无论从城市建设还是投融资模式创新,均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此后,我国先后发布三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旨在通过实施海绵城市建设,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改善生态环境,推动建设宜居、绿色、韧性、智慧、人文城市。截至2023年底,中国共有60个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
五、中国海绵城市发展趋势研判
1、技术创新引领行业可持续发展
技术创新是推动海绵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科学、通信技术、生物技术等在海绵城市领域的广泛应用,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体系不断完善。例如,通过遥感科学、水文学、地理学、气象学等多学科的融合,构建环境智能感知技术,实现对环境因素的智能分析和决策支持。同时,低影响开发(LID)技术、雨水花园、绿色屋顶等新型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进一步增强了城市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能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创新,海绵城市建设的效率和效果将得到显著提升,为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政策推动海绵城市建设规范化
自2013年首次提出“海绵城市”概念以来,我国政府多次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和要求,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纲领性指导。同时,各级地方政府积极响应,纷纷制定海绵城市建设方案,将海绵城市建设纳入城市规划的框架中。未来,随着政策的持续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将更加深入人心,各地也将加大投入力度,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深入开展。此外,强制性标准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将进一步规范海绵城市建设的行为,确保建设质量和效果。
3、市场需求将不断扩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极端气候事件的频发,城市面临的洪涝灾害风险日益增大,对海绵城市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保意识的增强,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海绵城市通过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污染、改善城市环境等方式,满足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未来,无论是城市新区建设还是旧城区改造,都将更加注重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和要求,进一步扩大海绵城市建设市场需求。
以上数据及信息可参考智研咨询(www.chyxx.com)发布的《中国海绵城市行业市场专项调研及发展策略分析报告》。智研咨询是中国领先产业咨询机构,提供深度产业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定制服务等一站式产业咨询服务。您可以关注【智研咨询】公众号,每天及时掌握更多行业动态。
2024-2030年中国海绵城市行业市场专项调研及发展策略分析报告
《2024-2030年中国海绵城市行业市场专项调研及发展策略分析报告》共十四章,包含海绵城市建设重点企业经营状况,海绵城市建设PPP模式分析,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政策解读等内容。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