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企业“出海”提速 重点布局欧美及东南亚市场

今年上半年,中国生物医药企业业务“出海”实现多点开花。据统计,创新药、生物类似药、疫苗、医疗器械等细分赛道均有企业或产品在海外实现获批上市,或签订了产品订单,或实现了license out(海外授权)。


随着生物医药企业“出海”步伐的加快,“出海”方式也更加多元。未来,生物医药企业“出海”的机遇和方向在哪里?当前面临哪些挑战?如何更好地实现“出海”效果?这些话题成为了市场关注的焦点。


目的地日益多元


今年以来,多家生物医药企业公布了“出海”进展。


7月3日,恒瑞医药宣布,公司向美国FDA申报的布比卡因脂质体注射液ANDA(简略新药申请,即美国仿制药申请)已获得批准,是首家在美国获得该品种仿制药批准的厂家;6月26日,百奥泰宣布,公司开发的生物类似药TOFIDENCE(托珠单抗注射液)获欧盟委员会上市批准;6月22日,和黄医药宣布,公司自主研发的抗肿瘤新药呋喹替尼取得欧盟委员会上市批准,该款药物已于2023年11月份在美国上市销售。此外,华海药业、复宏汉霖等多家药企也公布了旗下产品的“出海”进展。


“出海”目的地的选择关乎医药企业的商业回报规模以及周期。据梳理,近年来,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出海”目的地,已从最初的欧美地区为主,逐步扩展至东南亚、中东地区等地。


“从全球医药市场来看,美国医药市场规模以及占GDP比重都高于全球其他国家。此外,欧洲的医药市场规模同样不容小觑。因此,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出海’的目的地还是以欧美为主,这也是当前的主要趋势。”鼎珮集团合伙人兼医疗投资主管伍兆威表示。


伍兆威表示,美国拥有较为昂贵的医保支付体系,然而,面对人口老龄化,该体系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美国需要引入更具成本效益的药品。在这一趋势下,中国的创新药及生物类似药会有较大的市场机会。


除欧美市场外,东南亚等新兴市场也正在成为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出海”的重要目的地。


“东南亚国家由于人种差异较小,对中国新药的临床数据认可度较高,这为中国药企在该地区的‘出海’提供了便利。同时,东南亚医药市场规模大,未来几年成长速度可观,为中国药企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潜力。”融智投资高级研究员包金刚介绍。


如何有效“出海”


随着美国《生物安全法案》加入NDAA(《2025国防授权法案》)的修正案未能获得美国众议院规则委员会批准,国内以药明生物等为代表的医药外包服务企业“松了一口气”。该事件的发生,也让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及投资机构开始重新审视“出海”这一话题。


当前,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出海”要具备哪些条件?企业如何更有效地实现“出海”?投资机构在挑选投资标的时又在考虑哪些因素?


鼎康生物总裁魏建中表示,当前生物技术公司“出海”,首先要拥有国际化的团队。其次是符合欧美的监管标准。此外,企业过去是否在相关领域做出了成绩,这一点也很重要,“价格只是单一的要素,国外客户比较看重企业经营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技术和质量体系是否符合国际标准。”


多宁生物总裁、首席运营官孙庆表示,医药服务企业“出海”,首先要考验的是企业能否提供全供应链服务,其次是客户渠道。此外,在同样条件下,企业要有能力做到降本、增效。


当下,无论是创新药、生物类似药、医疗器械还是医药服务产业,“出海”都需要面对复杂的国际市场环境和监管要求。


孙庆表示,上述情况也要求国内企业在进行布局时应着眼长远。对于生物药供应链企业而言,就是要布局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究开发。


和黄医药临床运营负责人杨彬表示,药物“出海”的前提是可以拿出具有说服力的全球临床研究数据,同时,还要通过不同地区的法规审查。而面对海量的数据和审查文件,就需要数字化管理方式赋能。因此,有“出海”诉求的企业也要布局数字化管理。


此外,有“出海”能力和潜力的企业也被投资机构所关注。伍兆威表示,就创新药而言,我们主要考虑两个关键因素。一方面,评估该药物是不是同梯队最优。另一方面,从市场角度出发,分析该产品在欧美市场的销售潜力。这两点对于判断一个创新药项目的投资价值至关重要。


转自中国经济网

精品报告智研咨询 - 精品报告
2024-2030年中国海洋生物医药行业发展现状调查及市场分析预测报告
2024-2030年中国海洋生物医药行业发展现状调查及市场分析预测报告

《2024-2030年中国海洋生物医药行业发展现状调查及市场分析预测报告》共十章,包含2019-2023年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发展分析,海洋生物医药重点生产企业及研发机构分析,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投资及前景趋势分析等内容。

如您有其他要求,请联系:

版权提示: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