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2013年上海闵行区“大联动”机制常态化运作策略分析

    内容摘要: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统一认识,增强“大联动”参与者对“大联动”工作的认同支持,克服观望和应付心理,这是推进“大联动”的思想基础。一是积极争取上级领导对“大联动”工作的支持,要在人、财、物上保障和加大投入。二是通过思想教育和具体行动争取广大群众的支持。

    完善城市综合管理体制,创新常态化工作方式,确保管理运行高效有序,而又充满活力,是创新城市综合管理的必然选择。

    (一)统一认识,增大对“大联动”的支持度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统一认识,增强“大联动”参与者对“大联动”工作的认同支持,克服观望和应付心理,这是推进“大联动”的思想基础。一是积极争取上级领导对“大联动”工作的支持,要在人、财、物上保障和加大投入。二是通过思想教育和具体行动争取广大群众的支持。三是通过宣传报道,争取各方媒体的支持。四是通过研讨、论证、推广活动,争取同行、理论界的支持。五是统一思想,争取各职能部门的支持和积极配合。六是总结和推广典型经验,强化自我认同,整体推进全区“大联动”工作。

    (二)推进城市综合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建设

    1.理顺城市综合管理体制,保障城市综合管理机制的长效和常态化运作

    城市综合管理的长效和常态化建设,必须实行体制突破,理顺城市综合管理体制机制,不能长期试点。稳定的管理机构和一定数量的专职人员,是“大联动”机制能否长效的组织保障,定岗定编定职是关键。所以,应该设立一个统一高效的大部制、综合性、有权威的城市综合管理机构,并不断深化制度设计,完善人事编制、经费保障系统。当前,尤其要重视在加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把参与“大联动”管理工作的机构纳入到正常轨道上来,把“大联动”工作作为各级政府部门效能的重要考核标准,“大联动”机制才有长期推进和运行的组织保障,才能健康发展。

    2.提升“大联动”机制的法律保障地位

    首先,加强“大联动”机制的法制化建设。“大联动”机制不仅涉及各个条线上的数万名专门负责发现问题的信息员,还涉及负责城市管理的政府部门,以及众多负责问题处置的基层作业单位。所以,要固化“大联动”机制,稳定机构、稳定队伍,必须要有法可依。目前,要加快“大联动”机制的规章制度建设,为“大联动”提供强有力的法理支撑。

    其次,要理清联动联勤与依法行政的职权边界。“大联动”提倡各职能部门跨前一步做事,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但是,这要与依法行政的职权边界分清楚,应在现有法律构架下,更加明确各个部门的管理职责,进一步完善问责机制,对敷衍推诿者严惩不贷,推动各有关责任主体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应更加明确职能部门的联动工作的处置流程和行为准则,保障联动管理和执法的合法性,推动各有关责任主体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三)逐步增强“大联动”机制的运作能量

    首先,要有计划有步骤完善大联动信息系统,不断提高区、街(镇)、社区等资源投放、整合力度,逐步整合区建交委、工商、房管、卫生、安监、食品药品监察等与城市管理有关的信息数据,建立全区统一的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城市管理分类收集、信息共享、整合提升,解决信息“孤岛化”现象。

    其次,要有计划有步骤最大限度整合城市管理一线队伍,形成全区统一指挥、待遇一致、素质优良的城市综合管理辅助队伍,增强“大联动”的基础力量。

    再次,要有计划有步骤加强法律知识、岗位技能等职业培训,并逐步实施任职资格制,规范协管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进一步提升“大联动”队伍质量。

    最后,要有计划有步骤拓宽“大联动”的内涵,把供水、供电、供气等社会公共服务企业纳入“大联动”工作中,加强前端管理和提供优质服务。

    (四)不断完善“大联动”监督考核体系

    除了加强体制内考核,更应重视体制外考核,尤其重要的是部署信息监督员和动员老百姓来监督各部门的工作成效。还要完善对政府派出机构的双重管理和考核机制。一方面,所有参加“大联动”的管理工作人员,都应纳入考核对象范围。另一方面,把“大联动”的工作成绩纳入干部考核体系,通过具体数据来评判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成绩。三是进一步细化考核标准,做实年度、季度考核标准。四是根据分权制约原则,考核主体与客体要分离,不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五是进一步做好考核的公开透明。考核结果不仅向政府内部公开,还要分阶段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最终向市民公开。这既是行政精细化管理的需要,也是强化群众监督的要求。

版权提示: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