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2024年中国碳金融行业发展历程、产业现状及趋势研判:国内碳交易市场主体日益丰富,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图]

内容概要:2022年全年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成交量为0.51亿元,成交金额为28.14亿元,分别较2021年下降71.51%及63.27%。2022年新冠病毒感染冲击和地缘政治冲突使得国际大宗能源价格高涨,国内经济发展增速下降,我国电力、钢铁、建材等高碳排放行业生产经营承压,使得控排企业交易积极性不足。履约周期及企业经营承压等因素是造成2022年碳排放配额交易量大幅度萎缩的主要原因。全国碳市场要在2023年底以前完成第二个履约周期配额清缴工作,是推动碳排放配额(CEA)成交规模大幅提升的关键因素。2023年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成交量同比增长316%,达到2.12亿吨;成交金额同比增长413%,至144.44亿元。


关键词:碳金融产业链;碳金融发展历程;碳排放配额八大区域碳市场碳金融发展历程


一、行业概况


碳金融概念内涵也随着碳市场的发展而不断扩容。早期,碳交易覆盖面相对较窄,主要围绕碳配额及核证减排量的交易展开。由于碳配额发放和交割履约之间存在时间差,控排企业具有套期保值、风险对冲等衍生品需求,因此产生了碳远期、碳期货等二级市场。在这一阶段,碳金融的概念也相对较窄,指一、二级碳市场中的碳配额及核证减排量交易的相关金融活动(即狭义碳金融)。


随着全球碳交易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开始增加围绕碳交易的支持服务,碳交易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及各类碳金融服务手段的繁荣,促进了碳金融概念的扩容。广义的碳金融指为减碳控排行为提供服务的所有金融活动。

狭义、广义碳金融与市场层级关系


碳金融产业链上游包括碳排放权提供企业或机构,以及金融机构、项目开发者和咨询机构等碳金融产品设计者。产业链中游包括交易商、交易所、担保机构、法律服务机构等中介机构,主要为碳市场的交易提供平台、服务和保障,促进市场的公平、透明和高效运行。例如,交易所提供交易场所和交易系统,交易商则通过买卖差价获取利润,担保机构为交易提供信用担保,法律服务机构则负责解决交易中的法律纠纷。产业链下游包括碳金融产品投资者,以及需要购买碳排放权以满足其生产或运营需求的企业。

碳金融行业产业链图谱


中国参与碳排放交易起步于2005年,当时中国以清洁发展机制(CDM)的形式参与全球碳排放交易。由于《京都议定书》第二期承诺期减排协议未达成,2012年后EU ETS不再接受中国新开发的CDM项目,导致中国CDM项目开发的终结。2013年我国开启区域碳交易市场试点,中国国内碳金融市场逐步建立。在推动碳配额交易市场发展的同时,我国开始筹建国内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其碳信用的标的为CCER。由于自愿减排项目备案制度不完善等原因,2017年3月国家暂缓受理CCER备案申请,但已备案的CCER项目仍然可以交易。2017年国家发改委发布文件,开启全国碳市场建设。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正式启动。

中国碳市场发展历程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中国碳金融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向研判报告


二、市场现状


现阶段我国碳金融市场主要有三类基础交易,分别是碳排放配额(CEA)交易、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交易和碳金融产品交易。其中,CEA交易指在一定的履约时间和空间内,生态环境部门将CEA分配给相关控排企业,控排企业可通过购入或卖出CEA的方式实现CEA合理分配,并在履约期结束时实现控排目标。CCER交易是指控排企业向实施“碳抵消”活动(如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利用等)的企业购买CCER抵销碳排放配额清缴的活动。CCER的交易场所包括八大区域碳市场及四川碳市场。


2022年全年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成交量为0.51亿元,成交金额为28.14亿元,分别较2021年下降71.51%及63.27%。我国碳市场目前的履约周期安排为两年履约一次,2021-2022年度实际排放量的履约工作将在2023年底进行,意味着2022年底无履约清缴要求。此外,2022年新冠病毒感染冲击和地缘政治冲突使得国际大宗能源价格高涨,国内经济发展增速下降,我国电力、钢铁、建材等高碳排放行业生产经营承压,使得控排企业交易积极性不足。履约周期及企业经营承压等因素是造成2022年碳排放配额交易量大幅度萎缩的主要原因。全国碳市场要在2023年底以前完成第二个履约周期配额清缴工作,是推动碳排放配额(CEA)成交规模大幅提升的关键因素。2023年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成交量同比增长316%,达到2.12亿吨;成交金额同比增长413%,至144.44亿元。

2021-2023年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成交情况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碳市场换手率非常低。2022年全国碳市场换手率在2%-3%内波动,北京、重庆、天津、湖北等区域碳市场的平均换手率也仅达到5%。原因在于中国一级碳市场采用“碳强度+基准线法”的总量及分配组合,使得控排企业倾向于临近履约期才购买配额被动履约。二级市场参与主体受限,碳金融交易工具单一,造成市场流动性相对不足,使得国内碳交易“潮汐现象”显著。


因此,通过发展碳金融,不断丰富交易工具及交易主体,扩大融资及支持服务覆盖面,进而提升市场流动性和价格发现能力,是未来增强我国碳市场稳定性的重要发力方向。目前全国碳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仅交易碳配额现货;除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外,其他七家区域碳市场对碳金融工具进行多样探索,试行了包括碳资产质押贷款、碳债券、碳资产托管、碳远期、碳指数等产品。由于配套制度不够完善,各区域碳市场相对割裂、体量有限且规则不统一,仅有碳质押贷款、碳远期等部分工具实现了常规应用。目前国内碳金融产品交易数量少,总体交易规模也偏小。与EU ETS相比,我国的碳市场金融化水平还有有待进一步提升。


从八大区域碳市场看,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在碳金融产品创新实践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先后推出配额抵押融资、配额回购融资、配额远期交易、配额托管等碳金融产品和相应业务模式,目前已初步建立起一个较为完备的碳金融产品体系。截至2023年末,经广州碳交中心开展的各类碳交易金融业务已达271笔,涉及碳排放权规模5624万吨,实现融资超4.8亿元。

八大区域碳市场对碳金融工具的运用情况


三、发展趋势


1、完善碳金融市场机制,推动碳金融市场规模扩大


我国碳市场的金融化还在起步阶段,需要全国和地方进一步出台碳金融相关政策法规、完善碳市场金融产品开发、碳金融产品交易流程和相关机制,推动碳金融市场规模扩大。为增加碳市场的流动性及增强市场机制的有效性,要积极促进碳金融产品发现机制的形成。各级政府部门将鼓励研发碳金融产品,为市场提供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推动碳金融业务规模扩大。国家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碳金融标准体系建设,强化绿色金融标准供给。随着碳金融实践的丰富和发展,要及时深入调研,促进碳金融标准的更新和完善。还要大力推动新的碳金融标准的应用,使得更多的金融机构参与碳市场活动。


2、引入更多投资者,丰富碳交易主体


碳交易主体多元化能够增强碳市场流动性,可以使得碳市场具有更好的价格发现功能,从而实现灵活的市场化碳定价。要推动碳市场多元化,参与碳市场的不应该仅是控排企业和自愿减排企业,还应该引入更多机构投资者和合资格的个人投资者,参与碳资产交易。未来我国将适当放松碳市场准入,允许更多投资者进入碳市场。需要采取以下措施,引入更多投资者,丰富碳交易主体。一要建立健全的碳市场风险管控机制,以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和稳定性,降低投资者的风险。二要逐步扩大交易主体范围,特别是金融机构的参与度,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三要支持碳金融产品开发,为市场上的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投资机会。四要加强对碳市场的政策支持和监管,以增强市场的可预见性和稳定性,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长期参与。五要加强国际合作,推动碳市场的互联互通,为投资者提供更广阔的选择。

中国碳金融行业发展趋势


以上数据及信息可参考智研咨询(www.chyxx.com)发布的《中国碳金融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向研判报告》。智研咨询是中国领先产业咨询机构,提供深度产业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定制服务等一站式产业咨询服务。您可以关注【智研咨询】公众号,每天及时掌握更多行业动态。

本文采编:CY385
精品报告智研咨询 - 精品报告
2024-2030年中国碳金融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向研判报告
2024-2030年中国碳金融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向研判报告

《2024-2030年中国碳金融行业市场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向研判报告》共十五章,包含2024-2030年碳金融行业投资机会与风险防范,2024-2030年碳金融行业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碳金融行业发展战略研究等内容。

如您有其他要求,请联系: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研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