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揭示胶质母细胞瘤中肿瘤与微环境自然协同演化过程
胶质母细胞瘤(GBM)是中枢神经系统中一种高度侵袭性的恶性肿瘤,预后极差,超过90%的GBM患者在接受治疗后会快速复发,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我国科学家发现运动对糖尿病心肌病的保护作用机制
近期,香港大学医学院生物医药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团队发现,通过跑步机运动显著诱导心肌细胞中的辅助受体KLB(β-klotho)表达,从而在运动干预下使心脏成为 FGF21 的直接靶器官。该团队还证实FGF21-SIRT3 轴通过保持线粒体完整性介导运动对 DCM 的保护作用。
自动液相乘法合成复杂聚糖到1080糖
近日,北京大学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在《Nature Synthesi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Automated solution-phase multiplicative synthesis of complex glycans up to a 1,080-mer”的研究论文,报道了关于糖类化合物自
科学家揭示促进肠道炎症的环境因素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已经确定了与炎症性肠病有关的风险位点。工业化国家炎症性肠病的发病率逐渐增长,迁入疾病高发区的移民患病风险增加,表明环境因素也是决定炎症性肠病易感性和患病程度的重要因素。由于缺乏系统的调查平台,与炎症性肠病相关的环境因素及影响疾病的机制研究一直未深入开展。美国哈佛医学院研究团队揭示促进肠道炎症的环境因素。
我国科学家在环二鸟苷酸及其类似物的体内递送及肿瘤免疫作用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核酸是一类能够贮存遗传信息的重要生物分子,其自身及所编码的功能蛋白参与许多生命过程。用以调控基因水平生理过程及疾病治疗的多种功能寡核苷酸是当前的研究热点。
科学家揭示一项由人工智能增强的心房颤动筛查非随机干预试验
以往的心房颤动筛查试验表明,传统的筛查方法漏诊率较高,需要提出更具有针对性的检测方法。美国梅奥诊所研究团队评估了人工智能算法增强的靶向筛查心房颤动方法在识别房颤中的有效性。
我国科学家发现磷脂过氧化增加缺血性心肌损伤中铁死亡的易感性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一种典型的心血管疾病,其特点是心肌细胞的损伤导致各种形式的细胞死亡。由于再灌注阶段诱发的氧化应激,常造成不可逆性心肌损伤。
科学家首次以近乎原子的细节揭示听觉机制
听觉系统具有非凡的能力,可以通过将振动机械能转换为膜电位去极化,然后在大脑中枢进行信号处理,以检测到广泛的声波频率和振幅,从而实现对声音的感觉。
我国科学家发现CAFs自噬促进胰腺导管腺癌进展新机制
胰腺导管腺癌(PDAC)是最为凶险的癌症之一。由于发现较晚、早期转移和治疗耐药,PDAC的五年存活率仅为11%。研究表明肿瘤微环境中的自噬可以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而在PDAC发生发展过程中,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F)自噬所发挥的作用尚未完全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