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要:截至2023年末,我国就业人员总数达74041万人,同比增长0.94%,占全国15-64岁人口总数量比例为76.94%。2023年,全国劳动生产率由2018年的123248元/人增长至了161615元/人,复合增长率为5.57%;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44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14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72万人。我国就业市场局势保持整体稳定,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以技术为中介,科学知识转化为技术发明进而促进生产工具的不断革新,大量传统的工作岗位正在被机器和软件所取代,而新的工作岗位也在不断涌现出来,新质生产力加速崛起,对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和技术革新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国内就业市场发生了深刻改革。
关键词:就业人口;劳动生产率;城镇就业人员;乡村就业人员;城镇调查失业率
一、全国劳动力及就业市场分析
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12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2%,实现了5%左右的预期目标;四个季度GDP同比分别增长4.5%、6.3%、4.9%、5.2%,呈现前低、中高、后稳态势。我国经济发展整体呈现增长企稳回升态势,但由于世界经济复苏动能不足,全球通胀水平仍处高位,主要经济体紧缩货币政策的外溢效应凸显,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地缘政治等风险上升,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发展也面临不少困难,周期性、结构性问题叠加,经济恢复进程波动曲折,对国内就业市场带来较大影响。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截至2023年末,我国就业人员总数达74041万人,同比增长0.94%;占全国15-64岁人口总数量比例为76.94%,同比增加0.77个百分点,较2004年下降了3.62个百分点。从国内就业人口数量看,自2022年国内经济开始逐步回升以来,市场就业岗位增加,全国就业人口总规模呈现增长态势。
2023年,全国就业人员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22.8%;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29.1%;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48.1%。从就业结构上来说,近年来我国第二产业创造就业的能力在不断下降,而第三产业创造就业的能力大幅提升。主要体现在,国内第二产业就业人数从2013年就已经开始负增长,自2013年到2019年新冠疫情爆发之前,总共减少了接近2000万的就业岗位。这说明随着我国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尽管工业总产值在不断提升,但工业创造的就业岗位数量是下降的。而在此期间,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增加了超过8000万。所以第三产业或不仅吸纳了大量新进入到劳动力市场的人口,而且吸纳了从农业、工业部门转移来的劳动力。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新质生产力的崛起对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和技术革新产生了深远影响。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的重点突破不断推动而形成的。近年来,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以技术为中介,科学知识转化为技术发明进而促进生产工具的不断革新,大量传统的工作岗位正在被机器和软件所取代,而新的工作岗位也在不断涌现出来。新质生产力促进新兴产业和数字经济的迅速发展,构建了覆盖广泛、开放协同的数字生态,催生大量新兴就业岗位,为劳动者提供更广阔的就业机会。以芯片产业为例,其迅猛发展带动大量高技术人才进入芯片设计、芯片代工、芯片封装等领域,为这些领域注入新活力。同时,技术进步更新了传统工作岗位,如制造业中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软硬件开发、技术架构、实施运维等技术密集型岗位的需求正在增长,使得用工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好的职业选择。在此背景下,2023年我国劳动生产率由2018年的123248元/人增长至了161615元/人,复合增长率为5.57%,推动国内就业市场发生了深刻改革。
考虑到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尤其是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对就业的影响,未来就业总需求将趋于下降。根据OECD预测,2030年和2050年我国潜在就业规模分别降至7.5亿人和6.3亿人。相对于20-59岁年龄人口和20-64岁年龄人口的潜在就业参与率(就业人口与年龄人口之比)在未来20年可保持基本稳定的均衡趋势,大约在90%和85%的水平,与美国2000年的水平相当。也就是说,在2040年之前,如果不考虑新的技术突破或者其他一些不可预见的不确定性因素,即使我国劳动力总体数量减少,就业供给与需求在理论上仍可保持相对平衡。至2050年,相对于20-59岁年龄人口的就业参与率超过了100%,意味着,如果不进行相应的政策调整,届时劳动力供给短缺的问题可能会较为突出。
二、城乡就业市场分析
2023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44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14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72万人;截至2023年末,我国城镇就业人员数量达47032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比重为63.5%。随着经济运行恢复正常,服务业较快恢复,城乡人口流动加快,以及一系列稳岗扩就业措施落地实施,吸纳就业较多的批发零售、交通运输、住宿餐饮、租赁商务、文体娱乐等服务行业较快增长,城镇用工需求显著增加,城镇经济恢复活力增强,就业状况不断改善,失业率明显下降。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中国劳动力市场调查及未来前景预测报告》
2023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2%,较上年低0.4个百分点。分月看,1—2月份失业率延续上年年底态势,处于5.5%、5.6%的水平。3月份,随着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春节后外出务工以及转换工作的求职者陆续找到工作,就业状况有所好转,失业率降至5.3%。4—6月份失业率回落并稳定在5.2%的水平。7月份,在暑期和毕业季双重因素影响下,失业率小幅升至5.3%。随着高校应届毕业生逐步开始工作,失业率下降至9月份的5.0%,并保持到11月份。12月份,受冬季转冷、部分行业进入生产经营淡季等因素影响,失业率小幅上升至5.1%,较上年同月下降0.4个百分点。综上分析,2023年,得益于经济运行回升向好,我国城镇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
在乡村就业方面,2023年乡村就业人员数量为2.7亿人,全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数量为1.67亿人(其中包括部分城镇就业人员),在户籍所在乡镇地域以内从事非农产业的本地农民工数量为1.21亿人。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受疫情多次反弹影响,部分农民工返乡,全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比从2021年的22.9%升至2022的24.1%,至2023年,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比又再次下降至了22.8%。主要原因在于,随着国内经济进入恢复发展轨道,大量乡村就业人员开始再度涌向城镇务工。
三、稳定就业市场的建议总结
促进就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施策、精准发力、久久为功。必须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把稳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以经济高质量发展带动就业高质量发展。
1、稳增长政策要持续发力,为稳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大环境,稳定房地产形势是当务之急。其一,加快政府债券发行和使用,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同时要及时根据今年的房地产、出口形势变化做出是否追加预算的调整并在当年使用,提振信心和预期;其二,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提振制造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坚持“市场为主、政府引导”,避免一刀切的行为;其三,货币政策加强总量和结构双重调节,考虑汇率、中小商业银行风险,适时降准并启动存贷对称式降息,更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其四,房地产政策在构建新发展模式的基础上,继续优化政策,保供给、促需求和稳房价,尽快取消房地产过热时期出台的限制性措施,在一线城市核心地段推出高品质商品房,根据社保缴纳年限等释放部分购房资格指标提振需求。
2、通过稳定市场主体来稳就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慎重出台有收缩效应的政策,例如充分考虑当前稳就业形势,避免出台可能增加企业用工成本等的政策措施;适当加大对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支持力度,严格落实国家出台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针对当前可提供的就业岗位制定有针对性的税收帮扶政策,科学设置政策期限,稳定政策预期;规范监察、罚款等行政管理手段,在城市管理方面为商户经营留出更多的空间。
3、构建灵活、可竞争的市场机制,以深化改革户籍制度和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为路径,加快破除妨碍劳动力市场化配置和自由流动的障碍,促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打破劳动力流动的制度约束,取消户籍限制,渐进推动社保实现省级统筹到全国统筹进程,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目前农民工市民化仍有待继续推进,尽快解决医疗、随迁子女教育等问题。加速户籍制度改革进程,降低落户门槛,降低城市公共服务与户籍制度的绑定程度,破除城乡分割,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4、人才培养方面要做好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衔接。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开设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培养市场所需的人才;加强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开设职业技能课程,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通过产学研合作、实习实践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接触企业、了解行业的机会,提前适应职场环境,缩短就业适应期;加强就业指导服务,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求职技巧、心理辅导等方面的支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高就业成功率。
5、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加快就业供需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及时发布权威准确的市场供求信息;改进职业指导方式,提供个性化、精准化就业指导;创新服务方式,加强线上线下融合服务;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开展专项服务;提升基层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推行服务质量评估。
以上数据及信息可参考智研咨询(www.chyxx.com)发布的《中国劳动力市场调查及未来前景预测报告》。智研咨询是中国领先产业咨询机构,提供深度产业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定制服务等一站式产业咨询服务。您可以关注【智研咨询】公众号,每天及时掌握更多行业动态。
2024-2030年中国劳动力市场调查及未来前景预测报告
《2024-2030年中国劳动力市场调查及未来前景预测报告》共十二章,包含江西劳动力市场分析,中国人力资源公司分析,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趋势等内容。
文章转载、引用说明:
智研咨询推崇信息资源共享,欢迎各大媒体和行研机构转载引用。但请遵守如下规则:
1.可全文转载,但不得恶意镜像。转载需注明来源(智研咨询)。
2.转载文章内容时不得进行删减或修改。图表和数据可以引用,但不能去除水印和数据来源。
如有违反以上规则,我们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
版权提示:
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