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况:随着国内轨道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铁路营业里程不断增加,对先进、可靠的ATC车载设备的需求也随之增长。2025年1-5月,中国列车自动控制系统(ATC)车载设备进口数量为150台,同比增长32.74%;进口金额为666.37万元,同比下降73.78%。进口端“量增价跌”现象背后,是政策调整与技术替代的双重驱动。2025年3月实施的《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税收政策管理办法》优化了免税目录,部分促使企业转向性价比更高的国产设备或免税清单内产品。同时,国内ATC技术突破显著,如CRSC的CTCS-3级系统已实现自主化,削弱了对高价进口设备的依赖。同期,中国列车自动控制系统(ATC)车载设备出口数量为3834台,同比下降88.33%;出口金额为3479.74万元,同比增长4.41%。出口端“量跌价升”则凸显结构性升级。国内ATC行业已形成全产业链出海能力,如交控科技在泰国建厂实现本地化生产,规避关税并贴近需求。技术输出模式从“产品出口”转向“技术授权+本地适配”,如自动驾驶解决方案落地西班牙,提升利润空间。
相关上市企业:中国通号(688009)、交控科技(688015)
相关企业: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紫光国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兆易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士兰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士兰微)、苏州固锝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和利时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关键词:列车自动控制系统(ATC)、列车自动控制系统(ATC)市场规模、列车自动控制系统(ATC)行业现状、列车自动控制系统(ATC)发展趋势
一、行业概述
列车自动控制系统(ATC,Automatic Train Control)是一种综合性的列车控制系统。它利用先进的电子、通信、计算机和控制技术,对列车的运行进行自动控制和管理。主要目的是提高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准时性以及运行效率。通过该系统,可以实现列车的自动启动、加速、减速、停车等一系列运行操作,并且能够对列车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和调整,同时还能与其他铁路信号系统(如联锁系统)以及车站设备(如站台门系统)等进行协同工作。ATC系统包括ATP(列车自动防护)、ATO(列车自动运行)和ATS(列车自动监控)三大子系统。
二、行业发展历程
中国列车自动控制系统(ATC)行业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2004年的探索阶段,中国铁路信号控制系统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采用人工信号、地面自动信号等较为基础的技术,列车运行控制的自动化程度较低。中国铁路开始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逐步引入列车自动防护(ATP)等技术。2004年,中国铁路借鉴欧洲列车控制系统(ETCS)规范,结合自身需求特点,颁布了《CTCS技术规范总则》,确定了中国列车运行控制系统(CTCS)的总体架构,根据速度等级和系统配置按功能划分为4级(CTCS-0级~CTCS-3级)。
2004年至2016年的快速发展阶段,CTCS-0级列控系统在既有线路(时速160千米及以下)得到应用并不断完善。2008年,CTCS-2级在合宁铁路客运专线中应用。2009年,CTCS-3级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在武广高铁运用,并在后续建成的高速铁路中广泛应用。2016年莞惠铁路装备了CTCS2级+ATO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实现最高时速200千米动车组自动驾驶、精准停车等功能,这在世界铁路尚属首次。
2016年至2019年的创新阶段,中国高速铁路ATO系统发展迅速,2018年9月,京沈高铁辽宁段进行高速铁路智能关键技术综合试验,是中国首次开展智能高铁试验。2019年,京张高铁开通运营,实现了最高时速350千米、GoA2级有司机值守的自动驾驶,中国智能高铁核心技术取得重要进展。
2019年至今的成熟阶段,中国列车自动控制系统(ATC)技术不断成熟,广泛应用于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领域。同时,中国也在不断推动ATC系统的升级和创新,如开展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研究和应用,进一步提高列车运行的安全性、效率和智能化水平。
三、行业产业链
列车自动控制系统(ATC)行业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原材料、零部件及软件等,其中原材料包括高强度合金、耐腐蚀材料等,零部件包括芯片、高精度传感器、通信模块、信号机、应答器、轨道电路、光纤、电缆、供电模块、电池管理系统(BMS)等,软件包括操作系统、控制算法、通信协议、仿真测试平台、AI算法库等。产业链中游为ATC系统集成商。产业链下游主要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和铁路干线等领域。在城市轨道交通中,如地铁、轻轨等,ATC系统能够实现列车的自动化运行,提高运营效率和安全性;在铁路干线中,ATC系统有助于提高列车的运行速度和密度,增强铁路运输能力。
中国铁路营业里程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2万公里,增长至如今的16.21万公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尤其是近年来,高铁建设进入快车道,高铁营业里程从2012年的0.9万公里增长至2024年的4.8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成为中国铁路发展的亮丽名片。随着铁路营业里程的不断延伸,对列车运行安全性和效率的要求日益提高。ATC 系统作为保障列车安全、高效运行的关键技术,其重要性愈发凸显。在新增的铁路里程中,无论是高速铁路还是普速铁路,都需要配备先进的ATC系统来满足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这为 ATC 系统的供应商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促使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技术水平,以满足不同线路的多样化需求。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中国列车自动控制系统(ATC)市场运营态势及未来前景研判报告》
四、行业现状
随着国内轨道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铁路营业里程不断增加,对先进、可靠的ATC车载设备的需求也随之增长。2025年1-5月,中国列车自动控制系统(ATC)车载设备进口数量为150台,同比增长32.74%;进口金额为666.37万元,同比下降73.78%。进口端“量增价跌”现象背后,是政策调整与技术替代的双重驱动。2025年3月实施的《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税收政策管理办法》优化了免税目录,部分促使企业转向性价比更高的国产设备或免税清单内产品。同时,国内ATC技术突破显著,如CRSC的CTCS-3级系统已实现自主化,削弱了对高价进口设备的依赖。
同期,中国列车自动控制系统(ATC)车载设备出口数量为3834台,同比下降88.33%;出口金额为3479.74万元,同比增长4.41%。出口端“量跌价升”则凸显结构性升级。国内ATC行业已形成全产业链出海能力,如交控科技在泰国建厂实现本地化生产,规避关税并贴近需求。技术输出模式从“产品出口”转向“技术授权+本地适配”,如自动驾驶解决方案落地西班牙,提升利润空间。
进口方面,2025年1-5月,中国列车自动控制系统(ATC)进口金额国家分布中,中国从德国进口列车自动控制系统(ATC)金额最多,其金额达268.78万元,同比下降22.14%,占中国总进口金额的40.34%。其次是法国,中国从其进口金额为136.18万元,同比下降76.55%,占中国总进口金额的20.44%。第三是意大利,中国从其进口金额为114.31万元,同比下降64.24%,占中国总进口金额的17.15%。进口额的普遍下跌首先映射出国产替代的加速进程。以中国通号为代表的本土企业已主导国内市场,其研发的CTCS-3级列控系统实现自主化突破,并在京津冀智能列控实验室验证中实现列车最小追踪间隔90秒的技术突破。交控科技开发的兼容CTCS与CBTC的混合控制系统,成功中标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项目,印证了国产系统在复杂场景下的竞争力。
2025年1-5月,中国列车自动控制系统(ATC)出口金额国家分布中,中国列车自动控制系统(ATC)出口美国最多,其金额达1466.83万元,同比增长14.66%,占中国总出口金额的42.15%。交控科技自主研发的FAO全自动运行系统通过SIL4级安全认证,打破西门子、阿尔斯通的技术垄断,成功中标洛杉矶地铁项目。更关键的是,中国5G-R通信技术的商用化进程领先全球,为ATC系统提供了更高效的传输解决方案,契合美国城市轨道交通智能化升级需求。其次是印度,中国对其出口金额为1270.75万元,同比增长74.12%,占中国总出口金额的36.52%。中国中车为印度定制的CBTC系统,在德里地铁实现最小行车间隔90秒,同时成本较欧洲产品低30%。
五、重点企业经营情况
中国列车自动控制系统(ATC)行业正经历深度变革,形成“一超多强、技术驱动、全球渗透”的竞争新格局。中国通号作为龙头企业,其全球最大ATC实验室已覆盖时速600公里磁悬浮场景,并通过参股14家地方铁路公司强化区域布局。而交控科技凭借自主研发的FAO全自动运行系统打破国际垄断,在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改造项目中斩获17.8亿元订单。外资企业策略转型显著,西门子以9.3亿欧元技术转让协议与中车株洲所深度绑定,阿尔斯通、日立通过合资模式在粤港澳大湾区获取18%新项目份额,但核心ATP芯片仍受制于出口管制。
中国铁路通信信号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轨道交通控制系统领域的龙头企业,在列车自动控制系统(ATC)领域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广泛的市场影响力。其自主研发的CTCS-3级列控系统已实现自主化,广泛应用于中国的高速铁路网络,并成功出口至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中国高铁的“走出去”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持。公司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中国ATC标准国际化,为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25年一季度,中国通号营业收入为67.00亿元,同比增长2.93%;归母净利润为5.62亿元,同比下降7.08%。
交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自主研发的全自动运行系统(FAO)著称。公司成功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FAO系统,打破了国际垄断,实现了列车自动驾驶、自动跟踪和自动调度等功能,极大地提高了铁路交通的安全性和效率。该系统已在北京、广州等城市的地铁线路中得到广泛应用,并获得了用户的一致好评。除了FAO系统外,交控科技还推出了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CBTC)和互联互通CBTC系统(I-CBTC),支持跨线运营,为城市轨道交通的互联互通提供了有力支持。2025年一季度,交控科技营业收入为4.03亿元,同比下降4.73%;研发投入金额为0.60亿元,同比增长9.83%。
六、行业发展趋势
1、技术创新引领智能化升级
中国ATC行业正加速向智能化、自主化方向演进。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5G-R通信等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列车自动控制系统将实现质的飞跃。例如,基于北斗三号的列车自主运行系统(TACS)已进入商业化测试阶段,该系统通过高精度定位与车车通信技术,使列车具备自主决策能力,最小追踪间隔可缩短至90秒,显著提升线路运能。同时,预测性维护系统正成为行业新宠,通过实时监测设备状态,利用机器学习算法预测故障,将设备故障率降低至0.2次/百万列车公里以下,大幅减少非计划停运。此外,量子加密技术在ATC信号传输中的应用研究已启动,未来将构建更安全的通信链路,抵御网络攻击风险。
2、市场拓展与国际化战略深化
中国ATC企业正加速全球市场布局,尤其是新兴市场成为增长新引擎。在东南亚,泰国曼谷地铁项目采用中国全套ATC解决方案,实现本地化生产,带动当地产业链发展;在非洲,埃及开罗轻轨项目引入中国FAO全自动运行系统,标志着中国技术正式进入非洲市场。与此同时,中国ATC企业通过技术输出与合资合作模式,逐步突破发达国家市场壁垒。例如,交控科技与西门子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开发欧洲市场;中国通号则通过收购瑞士Pintsch公司,获取欧盟市场准入资质。
3、产业链协同构建智慧生态
中国ATC行业正从单一系统供应商向智慧交通生态构建者转型。一方面,通过与通信设备制造商、铁路建设企业的深度协同,形成“5G+ATC+云计算”一体化解决方案。例如,华为与中国通号联合研发的5G-R列控系统,已在京雄城际铁路实现商用,数据传输时延降低至10毫秒以内,为自动驾驶提供可靠保障。另一方面,行业龙头企业正牵头制定全球ATC技术标准,中国主导的《列车自主运行系统技术规范》已获IEC(国际电工委员会)立项,这将重塑全球ATC技术格局。此外,通过构建“研发-制造-运维-数据服务”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中国ATC企业正从设备销售向“铁路即服务”(RaaS)模式升级。
以上数据及信息可参考智研咨询(www.chyxx.com)发布的《中国列车自动控制系统(ATC)市场运营态势及未来前景研判报告》。智研咨询是中国领先产业咨询机构,提供深度产业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定制服务等一站式产业咨询服务。您可以关注【智研咨询】公众号,每天及时掌握更多行业动态。


2025-2031年中国列车自动控制系统(ATC)市场运营态势及未来前景研判报告
《2025-2031年中国列车自动控制系统(ATC)市场运营态势及未来前景研判报告》共九章,包含2020-2024年列车自动控制系统(ATC)行业各区域市场概况,列车自动控制系统(ATC)行业主要优势企业分析,2025-2031年中国列车自动控制系统(ATC)行业发展前景预测等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