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概况: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电解水制氢等绿色能源技术的兴起,镍基电极作为关键材料,其市场需求持续增长。然而,全球新能源汽车增速放缓导致三元电池需求疲软,磷酸铁锂电池凭借成本优势持续挤压三元市场,直接抑制镍基电极在动力电池领域的应用。2024年,中国镍基电极行业市场规模约为1122.32亿元,同比下降32.17%。
相关上市企业:远航精密(835160)、华友钴业(603799)、格林美(002340)、容百科技(688005)、远航精密(833914)、东方电热(300217)
相关企业:青山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吉林吉恩镍业股份有限公司、宁波杉杉股份有限公司、深圳中金岭南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瑞浦兰钧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中船重工派瑞氢能科技有限公司、隆基氢能科技有限公司、阳光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南通江海电容器股份有限公司、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关键词:镍基电极、镍基电极市场规模、镍基电极行业现状、镍基电极发展趋势
一、行业概述
镍基电极是以镍为主要成分或基体的电极材料,广泛应用于电化学反应场景。其核心特性包括耐高温、耐碱腐蚀、高导电性及成本优势,常作为电池正极(如氢氧化镍正极)或电解槽电极(如碱性制氢电极)。在储能电池中,镍基电极通过支撑活性物质(如Ni(OH)₂)并作为集流体,保障电化学反应高效进行;在电解槽中,其多孔结构可增大比表面积,提升催化效率(如雷尼镍涂层的镍网电极)。镍基电极可以根据其成分和应用进行分类,包括工业纯镍电极、镍铜电极、镍铬铁电极、镍钼电极、镍铬钼电极等类别。
二、行业发展历程
中国镍基电极行业历经70余年发展,从20世纪50-80年代在苏联技术援助下首次研制袋式电极并建立生产线,到60年代自主开发无极板合式电极实现镉-镍电池小型化密封化,70-80年代突破箔式、湿法电极及泡沫电极技术推动自动化生产与产能扩张;90年代起进入快速发展期,高镍三元材料(NCM111至523)应用与工艺升级提升能量密度,2000年后新能源需求激增推动规模化应用;2010s通过电沉积、纳米优化等技术升级,NCM523成为主流;2015-2020年实现高镍比材料(NCM622/811)商业化,成本竞争力增强;2021年至今通过海外资源布局(如印尼镍矿项目)形成全产业链,电解槽电极合金化/纳米结构优化提升制氢效率,配合低铂/低铱催化剂、生物质基电极创新,推动行业向高附加值、绿色低碳方向升级,持续深化在储能、制氢、燃料电池等领域的应用。
三、行业产业链
镍基电极行业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镍及镍合金、催化剂、基材等原材料,以及冶炼设备、球磨机、双辊压机、等离子喷涂设备等生产设备。产业链中游为镍基电极研发生产环节。产业链下游主要应用于储能电池、电解槽、超级电容器、燃料电池等领域。
随着全球经济增速的放缓,制造业活动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尤其是汽车、不锈钢等镍的主要下游行业。汽车行业的销量下滑,导致对镍的需求减少,因为镍在电池制造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电动汽车的销量增长未能完全弥补传统燃油汽车销量的下降。不锈钢行业同样面临需求疲软的局面,房地产市场的不景气使得不锈钢的消费量受到限制,从而减少了对镍的采购。2025年9月,镍国际现货价格为14750美元/吨,同比下降8.14%。镍作为镍基电极的主要原材料,其价格的下降直接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对于镍基电极制造商而言,原材料成本通常占总成本的较大比例。镍价的下降使得企业在原材料采购上的支出减少,从而提高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中国镍基电极行业市场全景调研及发展潜力研判报告》
四、市场规模
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电解水制氢等绿色能源技术的兴起,镍基电极作为关键材料,其市场需求持续增长。然而,全球新能源汽车增速放缓导致三元电池需求疲软,磷酸铁锂电池凭借成本优势持续挤压三元市场,直接抑制镍基电极在动力电池领域的应用。2024年,中国镍基电极行业市场规模约为1122.32亿元,同比下降32.17%。
五、重点企业经营情况
中国镍基电极行业企业竞争主要集中在少数几家头部企业,这些企业在市场份额、技术创新和市场影响力方面占据优势。其中远航精密以超50%的镍带箔市占率稳居细分领域龙头,容百科技则凭借高镍三元正极材料(NCM811)的规模化应用领跑动力电池材料端,青山集团依托印尼镍矿资源与全产业链布局形成资源-材料-应用闭环。
江苏远航精密合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镍基导体材料领域绝对龙头,镍带/箔市占率超50%。公司核心产品涵盖镍带、镍箔及精密结构件,厚度精度控制在0.01-7mm且误差≤3%,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消费电子、储能及航空航天领域。技术壁垒突出,掌握熔铸-轧制-分切成型全流程核心技术,固态电池领域已开发镍铁合金集流体(厚度可减薄至5μm),与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合作研发高镍材料。产能扩张方面,年产8.35亿片精密合金冲压件和2500吨精密镍带材料项目已启动,持续强化在高附加值领域的布局。2025年上半年,远航精密营业收入为4.86亿元,同比增长25.38%;归母净利润为0.31亿元,同比增长3.49%。
宁波容百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全球领导者,其NCM811市场占有率曾超70%,2022年转型为全市场覆盖的正极材料综合供应商。技术优势体现在前驱体共沉淀、正极材料掺杂及表面处理工艺,能量密度超400Wh/kg,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储能设备及电子产品。2025年实现固态电池用高镍三元小批量生产,钠电材料需求旺盛,磷酸锰铁锂销量提升,并进入磷酸铁锂领域,新型材料开发取得积极进展,持续推动高镍化、高电压化技术迭代,巩固在新能源材料领域的领先地位。2025年上半年,容百科技营业收入为27.37亿元,同比下降20.64%;归母净利润为-1.35亿元,同比下降274.96%。
六、行业发展趋势
1、技术加速创新,驱动高附加值发展
中国镍基电极行业正加速向高镍化、纳米化、复合化技术方向升级。以NCM811为代表的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将进一步优化能量密度与循环寿命,通过合金化(如Ni-Mo-Al体系)和纳米结构表面修饰技术,提升电极催化活性与抗衰减能力。固态电池领域,镍基合金集流体厚度将突破5μm极限,配合固态电解质实现更高能量密度与安全性。电解制氢方面,低铂/无铂催化剂研发与生物质基电极材料的规模化应用,将推动电解槽电极电流密度提升至15000A/m²以上,同时降低贵金属依赖度。技术突破将支撑行业向航空航天、深海装备等高端领域渗透,形成技术壁垒与利润增长点。
2、加速绿色低碳转型,重塑产业链格局
“双碳”目标下,镍基电极行业将深化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从上游镍矿开采到下游回收利用,企业将构建“红土镍矿-硫酸镍-三元前驱体-废旧电池回收”的闭环产业链。印尼镍资源项目将配套绿电冶炼技术,降低碳排放强度;国内企业将加速布局生物质基电极材料、零碳排冶炼工艺,满足欧盟碳关税与ESG投资标准。循环经济模式将成为核心竞争力,如格林美通过废旧电池回收提纯镍资源,实现95%以上的回收率,形成成本优势。政策层面,新能源补贴退坡将倒逼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与规模效应维持盈利,同时推动行业标准向低碳、可回收方向升级。
3、加速全球化布局,推动市场多元化战略
面对国际贸易摩擦与资源安全挑战,中国企业将加速海外资源获取与产能输出。青山集团、华友钴业等龙头将在印尼、刚果(金)等镍资源富集区扩大产能,通过合资合作规避地缘政治风险,保障原料供应自主可控。市场端,行业将突破动力电池单一应用场景,向储能、氢能、超级电容器等领域拓展。例如,镍氢电池在混合动力汽车中的渗透率将提升,碱性制氢电极在绿氢产业链中的需求将激增。同时,企业将通过技术标准输出与品牌建设,提升在国际市场的定价权与影响力。全球化与多元化战略将支撑行业规模持续扩张,未来行业将形成以技术、资源、市场为核心的全球竞争优势。
以上数据及信息可参考智研咨询(www.chyxx.com)发布的《中国镍基电极行业市场全景调研及发展潜力研判报告》。智研咨询是中国领先产业咨询机构,提供深度产业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定制服务等一站式产业咨询服务。您可以关注【智研咨询】公众号,每天及时掌握更多行业动态。
智研咨询 - 精品报告

2026-2032年中国镍基电极行业市场全景调研及发展潜力研判报告
《2026-2032年中国镍基电极行业市场全景调研及发展潜力研判报告》共十章,包含2021-2025年中国镍基电极行业上下游主要行业发展现状分析,2026-2032年中国镍基电极行业发展预测分析,镍基电极行业投资前景研究及销售战略分析等内容。
公众号
小程序
微信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