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研咨询 - 产业信息门户

2017年我国金融机构货币贷款、银行卡发卡量/交易量均保持增长,而专家在2018年中国银行业发展论坛上强调:强监管、严调控是银行业未来常态!(图)

    2017年我国金融机构货币贷款保持环比增长的市场态势,2017年12月我国金融机构货币贷款额达120.13万亿元。

    中国的银行业近年来经历了新增贷款爆发、业务迅速拓展的过程,其所扮演的角色也在悄然变迁。

    在2018年8月23日举行的2018年中国银行业发展论坛上,银保监会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于学军说:“在内外部环境的约束下,中国难以进行更大规模的货币信用扩张,强监管、严调控应是未来的常态。”并将这十年间中国的银行业发挥重要作用的表现归纳概括为两点:

    一是巨额放贷。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中国银行业当年的贷款新增额从未超过5万亿元,危机爆发后的2009年轻易便突破10万亿元,是以前年份的两倍以上,实现了一个巨大跳跃,并从此使中国每年的新增贷款额冲上十万亿元的“高台”。

    二是围绕着监管进行各种创新。早期主要的创新业务是银信合作,发明买入(卖出)返售资产等科目,促使信托类业务、证券基金公司资产类业务迅速膨胀,行业内俗称为“通道业务”;后期(2014、2015年之后)则主要通过产业基金、资管计划、同业合作、债券、理财等多种方式大规模投放,将大量业务从表内转为表外,并使资产负债表大幅度膨胀。这次扩张的资金,主要流向地方政府平台、房地产市场、大型国有企业等,也有一部分大中型民营企业从中分了一杯羹。

    银行作为市场竞争主体,这样做的目的显然在于满足宏观调控和监管约束的同时,最大限度的追求自身的发展目标。当这种“绕规模”、规避监管的行为偏离太大时,必然引起某些方面的混乱,甚至会明显积累金融风险,也导致近年来社会上对金融业多有诟病。

    事实上,为防范化解各类金融风险,从2017年开始,强监管、严调控的各种政策措施已经开始不断出台。以2018年4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印发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为例,在该文下发三个月后,“一行两会”又步调一致地出台了相应配套细则。“资管新规”及其配套措施的基本原则一脉相承,即破除刚性兑付、回归资产管理本源、服务实体经济。“资管新规”涉及到银证保等所有金融机构,统一监管标准,影响广泛。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外部冲击,十年来中国货币信用发生了巨额扩张,形成巨大的潜在风险。随着美联储货币政策的不断收紧,外部的国际货币环境开始发生明显的变化。在内外部环境的约束下,中国难以进行更大规模的货币信用扩张,强监管、严调控应是未来的常态。

    银行卡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银行限制每人只能有一张银行卡

    自2016年12月1日起,银行为个人开立银行结算账户的,同一个人在同一家银行只能开立一个Ⅰ类户,已开立Ⅰ类户,再新开户的,应当开立Ⅱ类户或Ⅲ类户。

    银行卡发卡量、交易量仍然保持快速攀升

    截至2017年末,全国银行卡在用发卡数量66.93亿张,同比增长9.27%。其中,借记卡在用发卡数量61.05亿张,同比增长7.87%;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在用发卡数量共计5.88亿张,同比增长26.35%。借记卡在用发卡数量占银行卡在用发卡数量的91.22%,较上年末有所下降。全国人均持有银行卡4.84张4,同比增长8.35%。其中,人均持有信用卡0.39张,同比增长25.82%。

    2017 年,全国共发生银行卡交易1 494.31 亿笔,金额 761.65 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29.41%和 2.67%,日均 4.09 亿笔,金额 2.09 万亿元。其中,银行卡存现 96.41 亿笔,金额 67.92 万亿元,同比分别下降 7.95%和 11.99%;取现 173.17 亿笔,金额 65.07 万亿元,同比分别下降 3.78%和 0.65%;转账业务 638.46 亿笔,金额 559.99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31.17%和 3.20%;消费业务 586.27亿笔,金额 68.67 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52.96%和 21.54%。全年银行卡渗透率达到 48.71%,比上年上升 0.24 个百分点。银行卡卡均消费金额为 1.03 万元,同比上升 11.22%;银行卡笔均消费金额为 1 171.24 元,同比下降 20.54%。

本文采编:CY215
公众号
小程序
微信咨询

版权提示:智研咨询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微信扫码咨询客服
电话客服

咨询热线

400-700-9383
010-60343812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
研究报告
可研报告
专精特新
商业计划书
定制服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