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在光调控甲状旁腺激素分泌方面取得新进展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甲旁亢)患者,甲状旁腺主细胞上的钙敏感受体(Calcium sensing receptors, CaSR)无法精确感受机体血钙浓度变化,使得PTH分泌异常,最终导致病人出现高钙血症、情绪异常和骨丢失等症状。
科学家揭示EBV感染与多发性硬化症关联机制
多发性硬化症(MS)是最常见的一种中枢神经脱髓鞘疾病,好发于视神经、脊髓和脑干,多发病于青、中年,女性较男性多见。MS患者脑脊液(CSF)中的B淋巴细胞参与炎症反应并分泌寡克隆免疫球蛋白。既往研究发现EBV病毒(爱泼斯坦-巴尔二氏病毒)在流行病学研究中与MS显著相关,但其具体作用机理尚不清楚。
科学家揭示人类基因调控元件的序列决定因素
DNA可以决定基因表达的位置和时间,但控制基因表达的全套序列决定因素仍不清楚。近日,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研究团队在《Nature Genetics》发表了题为“Sequence determinants of human gene regulatory elements”的文章。
科学家揭示果蝇痕迹条件反射和延迟条件反射的不同机制
在人类和高阶哺乳动物中,痕迹条件反射和延迟条件反射已被广泛研究,但在果蝇中是否存在相似的反射机制仍不清楚。近日,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研究团队在《Nature》发表了题为“Differential mechanisms underlie trace and delay conditioning in Drosophi
科学家通过单细胞测序揭示先天性外中耳畸形潜在发病机制
先天性外中耳畸形,也被称为先天性小耳畸形,临床主要表现为耳廓形态异常,可伴外耳道狭窄或闭锁、中耳结构异常等。由于该类先天畸形发病率相对较低,并且具有多器官受累特征,使得目前对该类疾病的发病机制认识不足,治疗效果受限。
我国科学家开发一种“精准-鲁棒性”基因路线设计原理
合成生物学的发展使得在生命体中设计动态复杂功能成为可能。但合成生物学中人工基因路线稳定性差、功能脆弱、易受干扰等问题制约着通过合成生物学实现“设计生命”的进一步发展。理论的鲁棒性和实验的可操作性平衡是基因线路在复杂环境下执行预设功能的挑战,是实现“设计生命”的关键瓶颈问题之一。
科学家发现在细胞中鉴定水解酶底物的新方法
英国剑桥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开发了一种在活体哺乳动物细胞中捕获和鉴定水解酶底物的新技术,相关研究在《Nature》发表,题为:Mechanism-based traps enable protease and hydrolase substrate discovery。
我国科学家解析结核杆菌核糖体大亚基与抗生素结合的三维结构
由结核杆菌引起的结核病是全球重要的慢性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19年全球结核病报告》数据,全球结核潜伏感染人群约17亿,占全人群的1/4左右,结核病仍是全球前10位死因之一。
我国科学家设计出实现背景噪音抑制的肿瘤靶向光声成像新方法
光声成像中,体内血红蛋白分子产生强烈的背景信号,导致其他分子成像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受到很大局限,这些分子被淹没在血液中血红蛋白分子造成的强背景中。
科学家绘制出人类脑血管细胞分子图谱
近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医学院的研究团队成功绘制出人类脑血管细胞分子图谱。相关研究成果在《Nature》发表,题为:Single-cell dissection of the human brainvascul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