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揭示心脏代谢疾病的微生物组和代谢组特征
近日,丹麦哥本哈根大学、英国伦敦大学等联合研究团队在《Nature Medicine》发表了题为“Microbiome and metabolome features of the cardiometabolic disease spectrum”的文章。研究人员针对缺血性心脏病(IHD)进行了一项纵向研究设计,概括了疾病的起始、升级和对治疗的反应。
科学家揭示镁离子调控肿瘤免疫的机制
镁是人体必需的矿物元素,镁离子代谢异常与病菌感染和肿瘤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但是镁离子在免疫系统中所发挥的功能尚不明确。瑞士巴塞尔大学研究团队发现了镁离子通过影响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D8+T)调节人体肿瘤免疫过程,相关成果在《Cell》发表,题为:Magnesium sensing via LFA-1 regulates CD8+T cell-effector function。
我国科学家研发出新型抗抑郁分子
裸盖菇素是从毒蘑菇中提取的天然致幻剂,多项研究证实其具有治疗抑郁症的潜力,并于2019年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定为治疗重度抑郁症和药物抵抗性抑郁症的突破性疗法,然而如何将抗抑郁作用与致幻作用分离尚存在难点。
我国人工牙釉质研究制备实现新突破
牙釉质是人体最坚硬的组织,具有极佳的抗变形和抗振动损伤能力,然而牙釉质结构复杂、无法再生,如何修复一直是仿生领域的难题。近期,我国科学家在类牙釉质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突破,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期刊,标题为“Multiscale engineered artificial tooth enamel”。
科学家发现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型肺癌发生脑转移的可能机制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突变型肺癌在肺癌患者中占比高,其常用治疗药物为奥西替尼,该药疗效显著,可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不足之处是接受治疗的患者仍然会发生癌症脑转移,其转移机制尚不清楚。
我国科学家发现治疗慢性疼痛的新靶点
在全世界范围,每年为治疗慢性疼痛承受巨大的经济负担,相关的治疗效果却不理想。阿片类药物(如吗啡)虽具有很强的镇痛效果,但具有耐受和痛觉过敏等副作用。
我国科学家利用类器官芯片实现人体肝脏-胰岛互作仿生模拟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新的微流控多种类器官系统,可以重现正常和疾病状态下的人类肝脏-胰岛互作。该研究论文发表在《Advanced Science》,题为:Microengineered Multi-Organoid System from hiPSCs to Recapitulate Human Liver-Islet Axis in Normal and Type 2 Diabetes。
科学家绘制人类造血细胞蛋白图谱
随着蛋白质组学的迅速发展,基于质谱技术的蛋白质组学分析已经在建立表型和蛋白质水平的联结中作出了贡献,这些研究工作包括绘制组织和细胞特异性蛋白质组成等。然而,转录后、翻译后蛋白加工数据,以及mRNA剪接与修饰相结合导致蛋白质多样性数据并不完备。
科学家发现脂肪组织异质性生成机制
在哺乳动物中,白色脂肪组织主要分为具有不同代谢特性的内脏附睾脂肪组织(EAT)和皮下腹股沟脂肪组织(IAT),它们的发育起源、身体部位、代谢特征以及响应的信号刺激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