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利用人多能干细胞衍生的类器官构建药物性肝损伤模型并筛选抗肝纤维化化合物
由于种间差异,依赖动物试验来预测药物的临床疗效、毒理学等,会造成难以避免的预测偏差,最终导致大量药物开发失败。因此,开发能够准确评估和预测候选药物对人肝组织毒性和疗效的体外肝脏细胞模型迫在眉睫。源于人多能干细胞的人肝脏类器官(HLO)为此提供了一种潜在的解决方案。
我国科学家绘制出食蟹猴全脑分区转录组图谱
随着转录组学和神经影像学的发展,融合大脑基因表达的多模态人脑图谱数据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在非人灵长类动物中,相关数据仍积累较少。北京大学研究团队绘制出食蟹猴全脑各个分区的转录组图谱,开展猕猴大脑皮层解剖结构特征的基因表达分析。
科学家揭示自闭症谱系障碍个体差异机制
研究人员利用一个大型的神经影像数据集,确定了脑功能性网络连接的三个潜在维度(语言能力、社会影响、重复刻板行为)。通过这些维度,他们预测了ASD行为的个体差异,并得到了验证。对三个维度进行聚类,研究人员定义了ASD四个亚群。
我国科学家构建哺乳动物细胞中多基因表达比例控制的转录调控系统
多基因表达比例控制在蛋白质复合体功能和多基因诱导的细胞命运决定等过程中都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对内源基因的表达比例控制可以探究诱导多能干细胞的设计原理、蛋白比例失衡引起的疾病治疗策略等;而对转基因系统的多基因表达比例控制,可实现对病毒样颗粒等下一代疫苗技术的优化。
研究人员开发焦虑症血液检测法
焦虑是神经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目前,通过与患者谈话,医生可以开具一些治疗药物。然而,这类精神药物通常会导致患者产生依赖,甚至成瘾,并可能导致其他更多问题。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更个性化且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科学家发现脊髓刺激可改善卒中后手臂活动能力
脑卒中会破坏运动皮质区域发送给脊髓的下行指令,从而导致手臂和手部的永久性运动缺陷。然而,由于脑卒中属于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故位于损伤下方,控制运动的颈椎脊髓回路仍保持完整,并可能通过神经外科技术恢复运动能力。
科学家开发出一种新型微流体3D血脑屏障模型
血脑屏障(BBB)破坏与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有关,体外BBB模型有利于研究BBB转运机制及其对外部应激事件的响应。但到目前为止,使用模型来研究BBB的能力仍然有限。
我国科学家开发用于增强胶质母细胞瘤免疫治疗新材料
胶质母细胞瘤(GBM)是星形细胞肿瘤中恶性程度最高的胶质瘤,具有高侵袭性和异质性,现有的治疗方法无法有效延长复发时生存期。目前,大多数免疫疗法通过诱导或激活效应T细胞发挥抗肿瘤作用,而GBM很少浸润效应T细胞,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在临床中对GBM免疫治疗的敏感性降低。
科学家成功开发出靶向STAT5的小分子化合物
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5(STAT5)在某些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生和进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因而一直以来是一个有吸引力的治疗靶标,但成功靶向STAT5是困难的。近期,密歇根大学的科学家开发了一种选择性小分子降解剂——AK-2292,它可以成功靶向并且去除体内的STAT5蛋白。
科学家开发一种能用于自由行动的人进行闭环刺激和记录单神经元活动的可穿戴设备平台
在神经科学领域,研究人员通过刺激和记录人类大脑活动推动了众多科学研究的发现,促进了神经和精神疾病新疗法的发展。然而,现有设备对自由行动的人的单神经元活动记录难以实现。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人员开发一种能用于自由行动的人进行闭环刺激和记录单神经元活动的可穿戴设备平台。